兒童面對父母離世的失落


2304 期(2008 年 10 月 19 日)
◎ 過渡人生 ◎ 區祥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兒童面對父母的離世,除了是失去了摯親,同時經歷了父母離世導致的不同的失落。包括依附的關係,身分、未來/成長、被照顧和生活模式的失落等。

  在崇基學院神學院教人生過渡的課程,有一位女同學將這些失落捕捉得很準確,現撮錄與大家分享。

  (1) 依附對象的失落

  父母通常是兒童依附的對象,兒童不論在生活上、心理情緒上都依附著父母親。當父/母離世時,依附的關係結束,兒童藉依附而得到的安全感都失去了,而且,兒童也會因為與父母的情感連結無法維繫而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這種情感連結的中斷,更有可能影響兒童對於再度建立情感連結感到焦慮。

  (2) 身分的失落

  兒童面對父母離世,每當別人問及或談及父/母時,兒童都得面對他們已經失去了父/母的身分。喪父或母的兒童同時又轉變成單親家庭子女的身分,若是父母親都離世,他們更會成為孤兒。身分的失落也為兒童帶來了社會壓力和異樣眼光,例如:視他們的家庭不完整;他們是問題兒童等的負面評價。

  (3) 未來/成長的失落

  當兒童面對死亡,一方面他們可能會產生恐懼,以至他們也害怕生命結束而沒有將來。另一方面,他們也會擔心連仍在世的父/母也會失去,失落了能夠與父母一同生活的未來憧憬。

  同時,父/母因離世不能再參與在兒童的成長過程,兒童失落了父/母在其生命中的參與,甚至他父母與他們之間的承諾無法對現,例如:「等你長大了,我們就.......」。

  (4) 保護/照顧的失落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父/母承擔了不少保護和照顧子女的角色,當他們離世的時候,子女所經驗父母的照顧就會改變,子女甚至可能要交由其他親人或朋友照顧。

  (5) 生活模式的失落

  至於生活模式方面,喪親可能使家庭出現經濟的問題,生活的模式、居住環境都有可能因各種原因而需要改變,如失去經濟支柱而無法為物業按揭供款、為免觸景傷情而選擇搬遷等。

  喪親後,兒童還有很多生活的轉變需要適應,例如:吃飯的時候,沒有了媽媽煮的飯菜,或在公園玩耍時,不能與爸爸賽跑等。

  當我們明白兒童多方面的失落,就應設法幫助他們面對和過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