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蝙蝠俠」來港拍攝


2256 期(2007 年 11 月 18 日)
◎ 時事透析 ◎ 植柏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美國荷李活巨型「蝙蝠俠—黑夜之神」最近來港拍攝、引起全城哄動。在中環一帶取景,惹來大群人圍觀,為各大報章報道,成為大眾市民所關注,更大家生活的話題。

  「蝙蝠俠」是美國家傳戶曉的漫畫英雄,他「生」於一九三九年,並已六度由不同的演員於電視劇或電影演繹,更由卡通化的英雄人物變成有血有肉的正義君子。九三年時,戴蝙蝠面具打擊罪惡的超級英雄,漫畫單行本有十五集的黑白連續劇,六六年更成為彩色版本,戴上面具,穿上色彩斑爛的服裝,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更為小孩子及少年人所特別喜愛。

  「蝙蝠俠」拍攝期間,造成現場人車爭路,中環一帶行車緩慢,有商戶大嘆生意受影響,由於電影拍攝維多利亞港美麗的夜景,維港兩岸多座大廈延長亮燈時間,讓電影公司可以捕捉最懾人的不夜城效果,此舉即惹來一些環保人士大力反對,認為政府代電影公司邀請商戶支持亮燈,實有違當局「為藍天打氣」的環保宣傳。

  「蝙蝠俠」來港取景,不同界別人士有不同說法,總的大致歡迎,但希望盡量減低擾民,盡情把維港拍得美輪美奐,但希望減低耗電環保至上,不過,又想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天下那有這麼便宜的事。

  要知道,荷李活電影到外地取景,一向被視為有宣傳作用,有助推動經濟,多年前「盜墓者羅拉」在柬埔塞吳哥窟取景,令這文化遺產更受西方旅客注視。同樣,大片如「魔戒」,「斷背出」都能令外景場地變成旅遊熱點,香港經濟有異於發展中國家,但也可錦上添花,且有對外開放親善的形象,只有人文薈萃,香港才能維持國際級城市形象。回歸初期,港人曾面臨身分危機,擔心會被邊緣化。但隨著經濟復蘇,金融旅遊業更上一層樓,本港揉合東西文化大都會的情懷,加上現代化管理、製作成本雖然高昂,但仍然值得作為電影拍攝的景點。

  聖經教訓我們「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香港電影業曾經燦爛地輝煌過,近年式微,但望電影急起直追,重把電影文化成為香港文化中重要的一項元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