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希望


2253 期(2007 年 10 月 28 日)
◎ 專題 ◎ 黃瑞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對住在這城市裡的居民來說是陰霾不散,還是黑夜後的曙光!有誰知道?近年來,城內的教會、機構都合力為這地區改寫未來,希望化咒詛為祝福,同心堅立天水圍成為一個「可喜可樂之城」。

  你可以改變天水圍!

  十月十五日的報紙頭條,相信叫大家的心再一次被打了一記重鎚。又是天水圍!又再一次的禍及無辜的稚童。我的心很鬱悶,不斷的問,主啊,我們可以作些甚麼?叫這種慘況可以不再!

  事實上天水圍事件,不過是香港新市鎮家庭問題的冰山一角,無論是屯門、東涌、將軍澳、粉嶺、上水、筲箕灣的耀東村、葵涌的石梨村,還有接踵而來,直迫各區,不容忽視的秀茂坪寶達村,它是「全港」虐老最嚴重的地區。許多低收入家庭,家庭健康指數已經不高,卻在居住政策中充當了開荒牛。天水圍與東涌接近被完全隔離,因為經濟條件實在不容許支付昂貴交通費,沒有足夠的設備和支援系統,這種後天不足的情況,是劇化先天不良的家庭陷入困局。所謂先天不良是指組成家庭的夫妻,本身已帶著許多潛在的問題。例如天水圍事件中的夫妻,丈夫不單失業,更是嗜賭,加上自我形象偏低,一向沒有承擔家庭經濟習慣;而女死者卻非常坎坷及破碎,生母也有精神病,從資料中所知亦未見二人非常恩愛。這樣在失業、失意、失親及壓力中,心理能力高的人也不勝負荷,何況一位如斯破碎及精神脆弱的婦女呢!

  只是,我在迴蕩反思中,不斷的問,我們有甚麼責任呢?作為教會群體,作為香港一分子,我未能說服自己「這與我無關」。教會在天父的大愛中被建立,這是因為天父的給予,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投入,祂最終還走上十字架的犧牲,帶來人類命運的改寫,父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選擇的機會,但這個婦女及她的兒女卻沒有機會選擇,為甚麼我們不能更早更早的接觸她?這是天水圍教會的問題嗎?我認為不是,我多次探望區內同工們,深深體會他們在資源不足下拚搏,驚覺有同工瀕臨耗盡,這實是全港教會都有責任,因為這涉及均平問題,也涉及開拓觀念,在廣大的低下階層中服事,你會發現他們不是需要一間開荒教會,他們是極需要一群成熟的基督徒肯承擔他們、牧養他們、擁抱他們及與他們同行。這樣他們才會抬起頭來,經歷耶穌基督改變人生命的、有盼望的、榮耀的福音。

  教會需要效法天父、基督的榜樣,我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我們是怎樣蒙憐憫也要照樣憐憫人。教會,我切望妳起來,擁抱就在妳身邊困苦流離的人,過去三十五年的經驗,告訴我,只有教會願意起來時,那困苦、絕望、悲愴才會停止。他們是可以有明天!只要你我為他們多走一步的給予,多愛一點的道成肉身,多投入一點的犧牲,我、你是可以讓他們改寫生命。

  三十五年前,我與一群委身的弟兄姊妹在秀茂坪擁抱了四座大廈的孩子十一年,他們長大了,成材了,父母也寬心。

  十一年前,我們的堂會決定擁抱九龍城的龍城小區,使那地方不再有街童,那群孩子今年會考畢業了。我們擁抱許多新移民婦女,挽救了好幾位瀕臨自殺的人,今日她們許多成為區中助人的小天使。

  五年前,「天梯」決定擁抱東涌,那裡的瘟疫真的止住了。兒童被照料、少年有榜樣、婦女有同伴、男人有盼望,這社區愈來愈亮麗。

  以上三小段落,只想告訴你,耶穌要藉著我們去改寫他們,教會做得到,只要我們肯承擔,香港的困苦流離者會有希望有明天,而且他們的明天會因有教會、有耶穌而更美好!所以,香港教會啊,起來,擁抱你堂會座落的社區吧!與區中其他教會群體連結起來,織網捕魚,也是織網保魚。宗派中發展均平,富裕教會可對貧困地區的堂會發展本地宣教,差錢差人,大力輔助,這不會單是政府的問題、社工的問題,這是我們香港的問題,也是教會的責任,憐憫貧窮是借給耶和華。香港教會,起來,用你的衣襟遮蓋貧窮,化咒詛變為祝福。

  黃瑞君牧師(天梯使團義務總幹)

  


  

求助有門

  楊小琴在事發後翌日剛巧路過天耀村事發現場,看到大廈地下被警員圍封及清理,不期然令她心內一沈......曾因家庭問題患上抑鬱的她,幾年前亦曾多次想過將一對兒子從家中擲下,不過每當她「停一停,想一想」的時候,就想到這根本不是解決問曾的方法,於是懸崖勒馬,否則天水圍又會多添一椿家庭慘劇。

  育有兩子的小琴是印尼華僑,十多年前來天水圍定居。「其實這個市區的生活環境真係好好,不會好似以前住在旺角舊區咁擠迫,住屋的空間都比較闊落......」來到這個剛發展的新市鎮定居,誰也沒有想到這處會成為悲情城市。

  小琴是家庭主婦,大兒子患有自閉症,特別需要家人照顧,丈夫便成為一家的經濟支柱。當年的天水圍仍是剛發展的新市鎮,小琴來到這個新市區既是「人生路不熟」,自己的中文和廣東話都不好,在這裡可算是由零開始。

  幸好這區有一間教會為新來港人士開辦中文班,於是她步入教會報名參加,希望學好廣東話和認識日常生活用的中文字,幫助自己儘快能融入這個社區。

  可惜的是屋漏更遭連夜雨,丈夫因失業而影響家庭經濟收入,加上照顧兩個兒子的壓力,兩夫婦經常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吵,自己也患上抑鬱。「有幾次當夜闌人靜的時候,我站在窗前向下望,真係有一股衝動想將兩個仔拋下去,以為這樣就可解決問題......當我『停一停,想一想』的時候,就想到這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想到平日上中文班的那間教會,應該可找到援手。」

  她走到教會內參加聚會,首先被教會弟兄姊妹的熱情感動,他們很主動地來關心新的來賓,讓小琴感到有「家」的感覺,也就是這種溫暖的愛,使她留在教會,感受到耶穌基督無條件的愛,後來更決志信主,成為基督徒。在信仰和醫生的幫助下,小琴的抑鬱症漸見好轉,現在更成為教會的探訪隊成員,經常到社區探訪其他弟兄姊妹及居民。

  曾經亦是新來港人士的小琴,認為教會可為這個被喻為「悲情城市」的天水圍社區多作一點事,特別是在探訪關懷區內居民的事工多出一分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專題】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