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出生呱呱墮地來到這個世界,在那一剎那的時刻,他家裡的人都謹記著。漸漸的也不大刻意,只是惦記著是那一天,從此一年一度的記念他的「快樂誕辰」,猶其在逢五逢十,好好的慶祝一下。按年遞增,甚麼銀禧、金禧、鑽禧、期頤,隨著歲月的過去,可說是走過、走盡他那一段或短或長的人生路程。
這是一個人的事,簡單得很,偏偏是愈簡單愈不簡單。還是有一點憶舊與懷古。從前為人父母的,都不大願意向兒女們清楚說出小娃兒的出生時日,那是有些迷信的禁忌。但小娃兒都愛知道,總在問爸媽,他生在何年、何月、何日。如今嗎,那一個小娃兒稍識人事,都清楚知道,早在事前張揚,家長也為他安排「派對」了。
其實從前的長輩,都為兒女們作好安排,生兒叫「弄璋 、生女叫「弄瓦」,事先也大費張羅。當時沒有甚麼產前檢查,穩婆(接生婦)的僱請,那時還未怎樣到醫院待產,連留產所也不普遍,都在自己家中(我也在家裡出生)辦妥。過三朝、七日,消息才慢慢傳開,到了滿月設薑酌廣宴親友。
後來漸漸長大,到了成長,花樣也就多了,個人自祝叫「自壽」,不欲張揚悄然走開叫「避壽」,一般來說,六十來到,連一個花甲也未夠,是不可以稱壽誕、壽辰的,只可叫誕辰或生辰。七、八十歲可稱「高壽」,九十以上曰「嵩壽」著。
我有一位朋友,他在他的生辰宴客,筵席中他竟說是「母難日」。當時其母還健在,實在體念親恩,這是確實的,與會中人同有此感,但只有他這樣率直說出來,我也是第一次聽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專題】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