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我的父親


2182 期(2006 年 6 月 18 日)
◎ 教會之聲 ◎ 梁銘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今日是國際性的父親節。猶記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送行的老爸,攀過月台那邊去,買幾隻橘子給孩子沿途解悶。孩子透過車窗,望著老爸遲緩蹣跚的背影,吃力地攀高落低,不禁熱淚盈眶。

  從「背影」想到前特首,滿頭灰白,也顯得有點遲緩蹣跚,雖努力攀高落低,但有點力不從心。被戲稱為「老好人」,更甚者謔稱之為「老懵董」。甚至漫畫圖文醜化。無奈的,是父權萎縮,還是父權遭踐踏?

  或許這就是所謂後現代主義所帶來的現象吧,極端個人主義,挑戰權威,否定道統。當然,後現代主義是一個非常複雜之論題。不過,無論我們懂與不懂,都不經意地盪漾在其中,雖不至浮在上層浪湧,但作為廣大底層市井輩,也難免不由自主被牽連擺動著,成為我們普羅大眾的生活文化與習性。

  當社會由農業化,轉型為工業化,帶來現代主義,使人際關係、家庭關係起了疏離。際此空隙,再由六零年代開始,步入後現代主義,這是尖端科技突飛猛進,帶來資訊、網絡、電腦、圖文、金融等廣大市場,把時空距離變為咫尺,號稱地球村。

  與工業化時代顯然不同的,工業化把人當作一個編號、一個零件,集體操作尤如蜜蜂、螞蟻,個人消失在機械化體系中。

  後現代主義的「後」字有「抗衡」的意思,從新反省人的位置,又因著資訊可以瞬息遍傳,人之位置驟然提升,就如近期「巴士阿叔」,網絡中超過二百二十萬人次接收,又有多國媒體發放。好不熱鬧,但熱鬧中卻顯得無聊與貧血。

  更甚者,在重視心靈內在中,太多的聲音卻是以感性、煽情的主觀,代替客觀事實,失卻理性的分析與批判,但求先聲奪人。不幸地,我們的下一代,都哺育在其中長大。只圖出位、搶位、自我表演,無懼挑戰權威、否定道統。「誰是我的父親?」人人都是叔父輩。

  再者,電腦帶來圖像文化,擬真擬假之虛擬化,一分真,延伸出九分假,甚至假得比真的更像樣、更美麗。由是,絕對的真理,可以幻化為相對的解讀,是非黑白混淆得沒有層次。真理、權威、道德等,都只是科幻文化中的片面而已,「誰是我的父親?」反正每個人都可以扮演叔父輩,都可以話事、質疑、演譯,也可以理曲氣壯一番。

  加上香港的一個特殊氣候,姑且名之為「九七恐慌後遺症」。過度自我澎漲,心理補償,以圖洗刷先前陰影。不惜走火入魔的出位、搶位。在法治保障中,「勇」字掛胸前。「誰是我的父親?」這是所謂民主的絆腳石,口誅筆伐之—我們不需要父親!

  回觀聖經的「浪子故事」,小兒子在孩童時代,仰慕、受教於父親。年歲漸長,漸而發現自己的「存在」,開始挑戰父權,進而自我放逐。可憐卻又沒有能力為自己的「存在」找到路向,迷失在朋黨中、世俗中、豬群中。曾經滄海,在成熟的熬煉中,才發覺自己的幼稚無知,醒悟過來,重奔父家。父親給他慈愛的擁抱,給他戴上指環,重新肯定作兒子的身分,重新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這也是當今教會的功能,讓更多迷惘的邊緣人,得為天國子民、神的孩子,在天父恩慈擁抱中被接納,被尊重,肯定自己的身分與價值。在信望愛的哺育中,不盲從、不狂妄、不浮誇、不氣餒,泱泱大度的,任它漫天風雨兩,我卻安穩在真理磐石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