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82 期(2006 年 6 月 18 日) ◎ 交流點 ◎ 李偉亮(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今次2006年世界盃,與過去多屆的不同,在於香港今年的世界盃,是首次在賭波合法化的情況下進行,「睇波─賭波」的互動究竟會發生多大的作用,實在值得關注。
賭波合法化後,報章的足球資訊儼如一份賭波指南,令社會漸漸忽略賭博所造成的家庭和社會問題。而賭波由過去的「非法外圍」,變成「合法產物」,令參與者在法律上及良心上更沒有顧慮。
筆者近日有機會與明光社項目主任(賭博監察)蘇恆泰先生在一個聚會中,談到世界盃及青少年賭風的問題。他引述賭波監察團體的調查,指有4-6%十八歲以下人士賭波,估計在世界盃期間會遠高於此數。
青少年賭波,不少應該是「一百幾十」,「贏場牙較」,顯示自己閱球眼光獨到,筆者問蘇恆泰如何看這一類「小賭」,為何他憂慮青少年賭波問題?他說,賭波只是一個入門框,因為賠率較細,金錢回報不及賭馬的派彩高,久而久之,賭徒便會追求所謂「回報率」更高的賭搏活動,諸如賭馬,再進而入賭場,踏上賭海不歸路。他說:「愈賭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