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來是以農立國的,務農者都要依時在田野間操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時序。那時資訊科技甚麼也談不上,只是以曆書上的節令為依歸,也從父老輩累代相傳下來的經驗,幾千年來繼承不替。現代雖隨工、商進步而轉型,可是國內務農的人家,仍佔絕大多數。
提到節令對農民作息有切身關係之外,有些成了民族的節日,適時地大家一同聯歡作樂。不止僅限在村野間,甚至遍及全國,延伸到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其中像:春節、清明、中秋、重陽等這些節日,有些帶了點迷信色彩,但也有不少正面的意義,這回試談「五月節」。
五月節是一一般人的慣稱,特別是老人家和孩童們。節日定規在農曆五月初五日,叫:「端午、端陽、蒲節、重五、天中」。俗例慣有的是吃粽子(角黍),還有的是龍舟的是龍舟競渡,這是與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關。至於飲雄黃酒、戴香草包、用艾葉薰房子,以從前人家這些做法,是有點迷信成分,可是從家居衛生和辟疫方面,能夠家家如是,也是集體式的清潔,真是一個好辦法。至於龍舟競渡,是一項體的健身運動,除掉迷信的成分,確是有益身心的,如今已成了國際性活動了。
在這個節日,又有一個深意的提醒,有這麼幾句話:
時不過午、日不過午、月不過五、
年不過五、人不過五。
時,每天十二個時辰,一到午時,過了一半。日,正午是十二時,又去了一半。月、年,一到五月,又快半年。人,到了五十,半世人有多了,都在朝下坡走。從這幾方面看,相信大家都會悟出一點道理來,好好地把握,愛惜光陰了。
逢時逢節一個共通點,這也不只是中國人,一到節期,舉世滔滔,大家的慶祝,總在吃喝上大動腦筋。中國人更看重這方面,宰雞殺鴨、大魚大肉、應節糕點、合時生果,不只要有而且要多,偏偏這些都是不利於健康的。所以每逢節後,醫院診所擠滿人。雖然大家現在都懂得節制,可是從春節到歲晚,那一個節日的食物不是油膩、甜、鹹、吃進肚子和自己過不去的。
但我們也不必要因噎廢食,每個節日都或多或少都是有假期的,要是適逢禮拜日,又多延一天。正好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朋儕相約共處,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摒除了世俗的迷信,使節日成為享受,身心得愉快。
五月節的今天,已是公曆的六月中了,又快過了半年,已過的日子要怎樣度過的,未來的時日又如何,真的要好好地數算自己的日子了。
還有,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差不多每戶每家都有遊子,甚至自己就是遊子,逢此佳節,能不慨然。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