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山路(一): 說 山
第 2125 期(2005 年 5 月 15 日) ◎ 未圓語絲 ◎ 梁元生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自從我在崇基學院唸書時候開始,每次在崇基教堂聚會,看到帳幕打開,藍天碧海在窗後出現的時候,我總覺得心神一振,心中有神志一清,靈命受到洗滌的感覺。從此以後,我對此山、此水,就種下一種特別的感情。
眾人皆說崇基好,只因山水也有情。
我今且暫不談水,只和大家說山。崇山峻嶺的攀登和逾越,需要準備,需要勇氣,需要堅毅,需要忍耐。正如我們的人生。而山之雄偉,山之靈氣,山之險峻,山之幽緲,都可以給予我們做人的啟示。一位近代名人曾經寫下三闕關於高山的名句(一九三五):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捲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柱其間。
前一陣子,崇基星期五週會上請了兩位名人來分享人生,教導同學。一位談及攀登喜瑪拉雅山的經驗,另一位也從南極和北極,談到西藏高原和珠穆朗瑪峰。他們籌備登山和攀山經歷,都給我們提供許多的啟示。
同樣的,我們的信仰生活也可以從攀山、過山、上山,和看山之中獲得靈感及取得教訓。新約時代很多時候耶穌和門徒都會到山上去,如上述耶穌在山上以八福教訓人民(太五),再行完五餅二魚的神跡之後,祂獨自退到山上祈禱。此外, 耶穌又帶三個門徒到山上變像,到橄欖山上預言自己受難,到加略山上去受死,釘十字架。許多新約的山,都可以使我們靈性得造就,參透信仰的真諦。
但今天我要和大家從舊約以色列人的一段歷史去談「信仰的山路」 :就是看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過了紅海之後所經歷和跨越崇山峻嶺的經驗。
以色列人出埃及進迦南的歷史,可以分開兩個階段,正如我們的人生。在未信主之前,我們未蒙救贖,在罪中生活,就如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時候一樣;過了紅海後的生活,就如接受信仰後的新生。以色列人滿心高興地認為可以進入應許之地,享受舒適安泰的生活。但事實並非這樣,以色列人過紅海之後,實際上仍然需要經歷許多艱辛,攀過許多個山峰,才能到達迦南應許之地。聖經說:這是曠野和山地的生活。同樣的,我們在信主之後也還有很多的山嶺需要攀登,許多的山地需要行過,不是一帆風順,從此安泰。信仰的生命,是攀山越嶺的生命,是從這一座山到另一座山,從這個峰到另一個峰的經歷。換言之,在我們進入迦南美地之前,還需要有高山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