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北美洲神學家簡介(一):米利赫‧艾力遜


2063 期(2004 年 3 月 7 日)
◎ 神學縱橫 ◎ 郭鴻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米利赫‧艾力遜(Millard J. Erickson)於一九三二年六月廿四日美國出生,先祖乃瑞典人,祖父母到達美國不久,即熱心投入浸信會教會,並在家中組織聚會。艾力遜在年輕時歸主,在一九四九年中學畢業的夏天,其教會牧者因傷未能負責主日講道,他代為完成。他的講道被人欣賞,牧者鼓勵他獻身事奉神。他大學階段主修哲學、副修心理學及社會學。一九五三年畢業後往伯特利神學院進修,一九五五年,育有三位女兒。期間,受賓納藍姆(Bernard Ramm)的影響,對「新福音派神學家(New evangelical theologian)」如卡爾‧亨利(Carl Herry)、卡耐爾(E.J. Carnell)發生興趣。他轉往北方浸信會神學院,一九五六年畢業後,他在芝加哥一間多種族的浸信會教會擔任牧師,一九五七年被按立。他在一九五六年入讀芝加哥大學哲學碩士課程,一九五八年畢業。他報讀迦勒神學院與西北大學舉辦的哲學博士課程,主修神學,導師為威廉‧荷登(William Hordern) ,一九六三年完成論文。一九六四年他擔任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 的聖經及護教學助理教授,一九六七年被選為系主任,一九六八年他將博士論文修改,以《新福音派神學》The New Evangelical Theology為書名 出版。一九六九年任伯特利神學院神學教授、教務主任、執行副院長。

  艾力遜的神學以聖經為主,並針對當代思想形式及經驗作回應,他對田立克的「相互關聯法」 (Method of Correlation),深感興趣。一九七三至七九年間,他編輯Reading in Christian Theology。一九八三至八五年間他出版三冊的系統神學鉅著Christian Theology,成為廣受歡迎的教科書。艾力遜的神學興趣相當廣泛,包括第三世界神學、歷程神學、黑人神學、當代語言分析哲學、宣教學、後現代主義、後保守主義等。

  艾力遜受新福音派的影響,避免基要主義反理智及對文化及社會生活輕視的錯誤,設法關注社會倫理、護教神學、傳福音、教育與基督徒合一等課題。艾力遜對神學的定義為「研究神的學問或科學」,神學乃基於聖經將基督教信仰的要點作連貫性整理,用當代語言,在當代文化處境中對人生的課題作出回應。同時神學是基於聖經的、系統化的,與文化課題相關,是當代性的、是實踐的 。

  艾力遜的神學貢獻是提出神學方法,避免斷章取義方法引用聖經; 強調整全地按聖經思考神學課題,回應當代處境。艾力遜的神學思考由聖經註釋出發,透過聖經神學再建立系統神學。艾力遜在肯定特殊啟示之餘,接納上帝在文化中亦會有普遍啟示。艾力遜肯定聖經的權威,因為聖經是神的說話,上帝感動聖經的作者將神的心意說明。艾力遜對上帝旨意的觀點,屬溫和加爾文主義,注重神的主權與人的自由的結合。自一九九一年起,他出版關於基督論、三一論、詮釋學、神學未來發展方向、救贖論、對當代福音派神學家作出評估及後現代神學評論的書籍,神學思想緊貼時代脈搏。

  艾力遜是一個四平八穩的神學家,思想架構性十分強,系統的開放性亦高。筆者認為他在九一年後的作品可讀性更高,課題針對神學趨勢作分析及回應。他所代表的福音派立場,既重視聖經權威又具備科學化的神學建構成分,繼承新福音派神學精神,為福音派神學建立學術形象。在《基督教神學》九八年版,他將作品獻與威廉‧荷登及博士後導師潘能博;令筆者聯想艾力遜在神學上的成就可能是將福音派神學背景與歐洲系統神學傳統結合,開花結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專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