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40 期(2003 年 9 月 28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廣東話有句俗語:「認精學懶」,形容年輕人貪慕虛榮,「走精面」,貪威識食。原來「懶惰」真的是可以「學習」而來的,不單止人可以學懶,鳥類也可以學懶。
歐洲有一種很罕見的候鳥,叫北方禿朱鷺,原本散居於奧地利,每年冬季就向南飛八百多公里,到意大利北部過冬。近年有一班鳥學家,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培育出多隻北方禿朱鷺。這群鳥因為慣了受人照顧,不單止不用自己覓食,起居走動也受到悉心安排,結果連候鳥原有的導航本能也廢了武功,到了冬天也是四體不動,要勞煩研究人員駕車把牠們送到南方避寒。
香港的孩子也是往住給寵壞了,所謂「飯來張口,衣來張手」,事事慣於被服侍,人就變得頹廢懶洋洋,欠缺積極性。以前一聽見阿媽喊「吃飯了」,孩子就從四方八面衝向飯桌,手起筷落,吃得不亦樂乎。現在呢?苦著臉愛理不理的,眼睛只是盯著電視機,難為做母親的在旁乾焦急,但她們又多數不懂教好兒女,只把責任卸給燒菜的菲傭,怪她們做的餸菜不合兒女胃口。
給大人寵壞了的孩子,就如給鳥學家寵壞了的候鳥,連基本的覓食、導航本能也喪失掉。一些所謂「雙失青年」,其實社會沒有虧待他們,只是在他們年幼時,給他們過分的保護,結果害得他們「失」去最寶貴的毅力和意志。許多父母為十二、三歲的孩子背書包(或找外傭背);送子女到外國唸書,但每年乘飛機往返四、五次;在家裡又免除一切家務的責任,這都大大減低了孩子的奮鬥心和獨立性。
明代鄭栗庵寫有《警世箴》,劈頭就說:「勿自足,自足自畫,勿多言,言多必失;勿宴安,宴安氣惰;勿玩物,玩物志溺。」意思就是:「不要太豐足,太豐足就自我限定,不思進取;不要閒言戲語,話多失誤也多;不要貪圖逸樂,否則會意氣懶惰;不要沈迷器物,否則志向喪盡。」這一代好逸惡勞,沈迷手機、電腦,只懂看電視的陳百祥、曾志偉在胡諢,無怪長大後如奧地利的新種北方禿朱鷺,連求生本能也失掉。家長在嘆息之餘,要自我反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