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一個重要的差使是預備第四屆亞洲神學家議會的演講。會議在泰國清邁舉行,參與人數逾百。參加者來自亞洲十八個不同國家,更加上非洲及南美的訪客,包括年輕至老練的神學院老師或在普世運動機構的資深工作者等。大會的議題設定為:「社群的建造:亞洲人尋索共處的新方法」,關心的重點是由九一一引發的種族文化的仇視如何可以化解,我負責的是主題演講。
幾經思索,我決定集中在「陌生人」這個觀念上引申神學反省。陌生人觀念的運用並不是新的。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一本以「對陌生人的關愛」為題的倫理著作。陌生人的這個位置最通常的引用是以己為主人,陌生人就是他者。從最積極的想法可以引申希伯來傳統中出埃及記的訓諭:「不可欺壓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作過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出廿三9)就是以心比心,照顧異邦來客,平等地接待他們。這是身居本家,相對的生活穩定和受保障的「地主」最起碼可以做的事。
不過,在閱讀愛德華氐‧薩依德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年年戰亂的反省之後,我對「陌生人」這個位置有了更深刻的領會。薩依德在他的一本反省人的身分的近作中引述了如下的一詩句:「當人以自己的家鄉為甜美的不過是個柔弱的初哥;那以所有土壤為家的可說非常堅強;然最完美的是那以整個世界為一客居之地。柔弱的靈只愛世間中的一個定點;那堅強的將愛延展到所有地方;最完美的是不存有任何所屬的地方」。其實「陌生人」也是一種的情操,叫人學習不以擁有甚麼既定的身分、地位、社群認同為依歸。當人人嘗試懷抱一個旅途者的不安,願意開放新的思想和觸覺空間,去遇上與自己截然不相同的人,聆聽和認識與自己信念相悖的宗教和文化,不斷繼續上路,「陌生人」就不是一個外在等待關顧的他者,而是成為我們生命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叫上主的時候豈不是到死仍在掙扎上主對他的任命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環保.資訊】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