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和鱷魚


2027 期(2003 年 6 月 29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本港市區密度高一直為人詬病,早前政府表示,考慮收緊地積比率,新鴻基地產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認為,降低市區地積比率可以改善居住環境,他建議市區的比率最高不應超過五倍。」《信報》23.6.2003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發展」(Development)、「增長」(growth)、「增值」(added-value)、「充量」(maximization)等彷彿已成為社會唯一而必然的價值標準。個人被矮化成生產的工具,重要的是不斷提高其工作效能,甚麼也要用量化的指標去量度。這種「業績至上」的意識型態已波及教育界和教會,我們切勿未經批判反省就照單全收。

  至於個人就生活得愈來愈辛苦,每日有做不完的事、應付不完的責任。一句「資源增值」就把人玩弄在股掌之上,好像孫悟空頭上金剛圈。因公殉職的鄭夏恩醫生也就是其中一位「增值」的犧牲者,她每天工作十多小時,不眠不休,在進入「沙士」病房工作前曾告訴同事晚上發噩夢,夢見自己在搬大象和鱷魚,直至筋疲力盡。

  鄭醫生的夢境是許許多多香港人生活的寫照。為甚麼有搬不完的大象和鱷魚呢?它們的數目何其多?又為了甚麼要把它們搬來搬去呢?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叫人工作得那麼吃力和辛苦。

  人盡其材,地盡其用?但從來沒有人質疑這是否必然、是否唯一的真理。香港一直蓋高樓巨廈,密度之高為世界所罕見。淘大事件爆發後,才揭示天井之闊度如此狹窄,原來是一個潛在的危險,容易造成煙囪效應。現在地產商郭炳江先生率先站出來,指出為了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地積比率應由目前的十倍減至五倍,而物業的建設亦要改善,例如擴天井位置及樓與樓之間的距離,以至多建露台等等。郭先生能說出這番話,以其身分而言尤其難得。

  樓宇需要更多的空間,工作與生活也如是,需要足夠的「空間」以紓緩壓力、調節身心。近年愈來愈多人患各式各樣的病,身體愈來愈差,心理和精神壓力很大,皆因每天都要搬大象和鱷魚。想深一層,大象和鱷魚原來自由自在地活在大自然裡,讓我們觀賞享受,又何須費力把它們搬來搬去呢?

  這個社會患了病,把人生的價值上下顛倒了,是時候讓我們把它改變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