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社會被「雙失」青年一事困擾了。困擾可能來自一份同情,因為他們還未有機會投入社會生活就被社會拒絕了;困擾也可能來自一份擔憂,因為他們極容易以破壞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的不滿。不論基於同情還是預防,也不論對策是否有效,政府和社會確實相對地對他們有多一點照顧。明顯例子,就是成立青年事務委員會。
至於中年人士失業的情況卻令人擔心。雖然政府投資了一定的資源辦再培訓課程(政府剛公布動用七億元創造三萬二千個臨時職位和培訓學位),但這似乎沒有明顯改善中年失業人士的情況。事實上,問題不僅是中年失業人士沒有相關工作技能,更是勞動市場本身是供過於求。所以,接受培訓而又成功找到工作的人並不多,反而接受一項又一項培訓的人多的是。雖是如此,很多中年失業人士還是不氣餒一次又一次嘗試申請工作,改變自己的命運。
中年失業人士另一障礙就是他們的年齡。事實上,政府也意識這問題的嚴重性,以致製作不同的宣傳短片來改變僱主對中年人士的年齡歧視。表面看來,中年失業人士的競爭力遜色於青年人,因為他們的體力和被塑造力總不及青年人。然而,他們的經驗和毅力卻優於年輕人。所以,中年失業人士不一定「輸硬」。雖是如此,但對快踏入五十的中年失業人士能成功找到工作並不容易。雖然有教會和某些企業曾製造需求(職位),但這對龐大的失業大軍只是杯水車薪。若要回應當下的失業狀況,我有三個建議:第一,失業人士需要知道沒有崗位(job)不等於沒有工作(work);第二,有工作人士是否願意工作分享(job-share),這是愛心的具體實現;第三,我們社會要為失業者提供合理的社會安全網。從此看來,我們可以為失業人士可做的事並不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