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有三種遺囑


2008 期(2003 年 2 月 16 日)
◎ 教會圖說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遺囑」就是人在死前留下來的說話,而「遺囑」以文字書寫的稱之為「遺書」;用言語所說的話就是「遺言」,無論是「遺書」抑或是「遺言」都是死者內心的「遺囑」。至於一般人的遺囑,有些是遺書,但亦有一些是遺言;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特別是一些有官職或是有公職的人,他們的遺囑有些屬於公共性,亦有屬於家庭性(家人性)。所以有兩三種遺囑的遺留。孫中山先生是中國的國父(中華民國之父、中國共和之父),他是在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在北京東城鐵獅子胡同五號住所病逝,在世寄居五十九歲。事實上在早一天,簽署了一份國事遺囑和一份家事遺囑。在國事遺囑所載:-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在孫中山先生短短一百五十字的遺囑中,我們可以發現孫中山先生確是一個愛國的革命志士。他「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此即孫中山在十九歲就讀中央書院(即皇仁書院)年間已有革命的思想。至少從那時候經已有一種愛國的思想,促使他了解到中國處於危在旦夕的處境。倘若孫中山在年輕的時候,沒有那一分愛國的熱情,就不可能有一種革命行動的思維。自他於一八八六年入讀廣州博濟醫院,和一八八七年轉讀香港西醫書院。在學校學習中更培育他對西方政治的認識,以致思想一種救國的方法。他在西醫書院求學階段,便有革命小組(即四大寇)的組成,他經過十次的革命起義,終於去一九一一年在武昌起義成功,他可以說是一位身體力行家。他為救國更著作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諸書作革命理論的依據,使同志在救國行動上有理論的方針。所以孫中山確是一位劍及屨及的革命家。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妹頭記事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