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年初趁休假期間,在美國完成了一本有關中國教會大學研究的英文書稿的編寫工作。中國教會大學雖然在一九五○年代初不復在中國存在了,但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卻是在一九八○年代末開始熾熱起來。香港回歸後,屬於香港的基督教高等學府~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又隨即成為中國境內的教會大學了。不單如此,香港各宗派教會所辦理的中、小學及各類型的教育機構也自然地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基督教教育機構。因此,可以說:「基督教教育在中國復活了。」
在筆者編寫的書中,也有一章是探討有關中國教會大學宗教教育的問題。在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期間,教會大學紛紛向中國政府立案,並依從政府規定,將宗教科改為選修科。然而教會大學並沒有放棄宗教教育,因為這正是教會學校存在的特徵和記號。正因為宗教科必須由必修科轉為選修科,教會學校紛紛積極地尋求創新的辦法,致力改善校內所提供的宗教課程,以吸引學生選讀,也間接促使了宗教教育走上現代化的歷程。
中國教會大學的宗教教育,自一九三○年代以後已經是從過去「以宣教為目的」轉向至「以教育為目的」了。當時燕京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洪煨蓮教授曾直言:「(宗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栽培學生養成欣賞宗教的習慣」。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宗教科必須是在一個自由探究的氣氛下進行,老師必須致力誘發學生對宗教產生興趣、幫助學生思考及明瞭有關宗教的概念、培養他們欣賞宗教的態度,如同欣賞音樂或其他藝術、文化等一樣。內容方面,宗教科亦不單是幫助學生認識聖經及基督教神學、也開始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比較基督教與中國的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等的異同。也有教會學校開始將宗教科融入大學的「通識教育」之中,也有是側重學校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並強調宗教教育可以為學校教育提供的重要元素等。福建協和大學林景潤校長更提出要將基督教的信仰落實到學校生活中,並標榜向中國青年提供「博愛、服務和犧牲精神」為教會辦學的崇高教育理想之一。
近年中國政府已積極關注學校的品德教育、國民素質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等。事實上,香港的教會學校在很早期已十分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追求高尚的人格教育和提供基督教的全人教育,並且近年亦有積極參與優質生命教育的推展工作。基督教的信仰亦的確能提供歷久常新的教育信念,諸如對生命的肯定、接納和熱愛,也能提供改造生命及尋求優質生命教育的元素等。香港教會學校在宗教教育上的豐富經驗,也必定能為國家社會作出正面和積極的貢獻吧。
誠如二十多年前汪彼得牧師曾這樣說過:「教會辦學應視為教會的一種社會服務工作,亦是一個傳道的機會。(我們是)以主耶穌的教訓栽培青少年,從在學期間開始,懂得愛家庭,孝敬父母;愛學校,尊師重道;愛鄰舍,和睦共處;愛社會,熱心服務,將來在社會裡成為良好的公民。教會栽培出有這樣品德的青少年,他們雖或沒有領洗加入教會為信徒,亦已得受基督化人格的薰陶感染,而我們亦已本著基督『為他』的精神達成了為社會服務的目的了」。盼望香港的教會學校也能配合社會時代的需要,不斷提升宗教教育的質素,以更新穎活潑的方法和形式為社會國家作出適切的貢獻。
「基督教宗教教育永遠長存!」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