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寶蓮寺認為政府的昂平發展建議會破壞該寺院風水,及剝削其土地管理權,該寺董事局近日突然通過決定本週五起,展開一連七日歷史性『封山』行動,謝絕訪客以示抗議,並以永久維修大佛封殺大嶼山旅遊業發展作要脅。」《東方日報》22.10.2002
正當旅遊界人士擔憂香港逐漸失去其旅遊吸引力之際,位於大嶼山寶蓮寺這個因建有大佛像而馳名的旅遊景點,卻因寶蓮寺不滿港府要在鄰地加設吊車及露天廣場而突然單方面宣布「封山」七日以示抗議。寶蓮寺可說是香港第一大寺,每年到訪遊客五十多萬,「封山」七天肯定帶來不少損失,惟有關方面仍堅持這樣做,認為這才可以保障寺院原有之寧靜莊嚴。
在經濟吹淡風,一切向錢看,「增值」至上的背景下,佛教人士此舉可謂逆流而上,想必有其苦衷緣由。大嶼山原為香港碩果僅存之綠色寶庫,殖民地時期受到港英政府的保護,免受「開發」之苦,但近幾年已不斷建路蓋樓,東涌一帶巨樓蓋天,與一水之隔的天水圍互相輝映,令人為之側目。現在特區政府又拿寶蓮寺來開發,視之如海洋公園或迪士尼,要在附近發展露天廣場、酒店、吊車等。佛教人士稱這會破壞寶蓮寺之生態環境,屆時即使遊人如鰂,車水馬龍,財源廣進,但彌補不了宗教用地應有之肅穆莊重,故不惜犧牲收入,也要抗爭到底。
世上偉大的宗教聖地,雖可勉強視之為旅遊景點,但其本質仍是心靈文化之寶藏,必須珍而重之,方可保持其超越、獨特性。就如西藏之布達拉宮,或埃及之西乃山,遊客到此一遊也要付出腳骨力之代價,這乃意志之鍛練、虔敬之表現。但潮流興user friendly,一切宗教活動也要淺易化、平庸化,認為這樣才可吸引更多人參與,結果必然是宗教世俗化、兒戲化,不錯是多人參與了,但卻犧牲了其宗教莊嚴。
寶蓮寺有關人士於此世俗化洪流中,不惜「封山」抗議,令人回想中世紀教會之沙漠修士,遺世而獨立,其氣節值得欽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