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在不知不覺中,譬如餐桌上的討論便是上佳的時間地點。
這種餐桌教育可不同於從前古老人家,「大家長」在餐桌上教訓眾人的那種權威訓示。家長應營造愉快氣氛,容讓孩子在餐桌上自由發言,談論一天生活見聞,分享個人的快樂與不快。每個人都可以給其他人提意見、表同情,家長既可藉此機會了解孩子,給予安慰或指導,又可適時伸出援手以表支持。
更重要的是對周遭事情發表意見。從香港新聞,好像藝人吸毒事件,撞車頂包事件;到國際大事,例如以巴衝突,美國攻打伊拉克等,大家可以自由討論,交換看法,孩子不明白,家長可加以解釋,或鼓勵孩子閱讀報章,下次餐桌上再來分享。
這種生活教育比冗長教訓來得有成效,幫助孩子理解、分析和批判,道德觀念就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建立。
而開飯前的分工合作,吃飯後的清理收拾,飯桌上的基本禮貌,也都是極好的品德教育機會。即使家有菲傭,也該讓孩子幫忙擺放和收拾碗筷,吃飯時又可以順便教導孩子怎樣正確拿筷子,進餐時提醒孩子不要只顧自己,不要把愛吃的食物全部據為己有,更不要「飛象過河」。
這些餐桌禮儀全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讓孩子學會顧及別人的需要,這些小小好行為,日積月累,便能調校出有禮貌、有教養,大方得體、進退有度的孩子。
有人說,現在講求資源增值,不論甚麼行業都得無償加班,同枱吃飯成了奢侈,還說甚麼餐桌教育。那的確很可惜,不過,凡事窮則變,變則通,不能每晚共晉晚餐,就每星期安排一天吧,總要把握時機,建立「餐桌共話」的優良傳統,讓孩子長大成人後,仍會記得那餐桌上的好時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