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一個人的行為表現,需要看他身處的情景和當時的心理狀態,我們還要看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所謂蓋棺定論,未到結局,我們是很難看表面為一個人去下判斷。
示每與大衛的接觸有三段經文,我們若只看前兩段的記載,會覺得是一個寬宏大量,不記舊惡的人,但看完結局,我們便有另一個看法。
故事是這樣發生的......大衛逃亡的過程,遇到掃羅族的人示每,他看到大衛落難的情況,便趁機會咒罵、拿石頭砍大衛,大衛的隨從看不過眼,想為大衛出頭:「這死狗豈可咒罵我主我王呢?求你容我過去,割下他的頭來。」大衛卻阻止。當時大衛不還擊的原因是因為他知道定是神的懲罰,加上他被兒子叛變的心情,他根本沒有動力去對付他,只說:「我親生的兒子,尚且尋索我的性命,何況這便雅憫人呢?由他咒罵吧!因為這是耶和華吩咐他的。或者耶和華見我遭難,為我今日被人咒罵就施恩與我。」看來大衛不殺示每主要的考慮是希望博取神的憐憫。
第二段故事發生在大衛重掌政權,押沙龍死去之後,他回到耶路撒冷。示每知道大衛重登王位,就立即改口風,向大衛伏地求饒。大衛的隨從當然記得之前發生的事,又再獻議,要殺死示每,大衛卻起誓不殺示每。或許不少人因大衛這樣待示每而稱讚大衛, Charles Swindoll在《大衛》一書中,形容大衛:(Being Big Enough to Forgive)「心胸廣闊能原諒人」。事實卻不然,大衛不殺示每是一個政治的考慮,他說:「今日在以色列中豈可治死人呢?」(撒下十九22),他是恐怕殺示每會令國民恐懼大衛會秋後算帳,為了重新鞏固國家,他暫且饒他一命。
故事的結局是在大衛臨終的遺言下( 王上二8-9),他吩咐所羅門,示每曾用狠毒的言語咒罵他,因為他曾起誓不殺他,現在這責任應落在他手上:「現在你不要以他為無罪,你是聰明人,必知道怎樣待他,使他白頭見殺,流血下到陰間。」大衛一直沒有原諒示每,雖然我們未必會形容他是一個記仇的人,但他並不是如此寬宏大量。
我們對自己行事為人背後的動機有多了解,或許當人稱讚自己寬宏大量的時候,我們是另有用心呢!人貴乎自知,在神面前通透,但願大衛的故事,叫我們多反省自己在神面前作事的動機,是否純正,得神稱讚最為重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