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教會莫將自己邊緣化?


1992 期(2002 年 10 月 27 日)
◎ 交流點 ◎ 蔡志森(明光社總幹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新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是一個具爭議性的人物,一些民主派的議員、記者和社工對他十分尊崇,認為他是捍衛人權的鬥士;亦有市民(甚至是天主教徒)對他有強烈的不滿,認為他「多事」、太過政治化、喜歡與政府對著幹。他已經成為最佳教材,無論支持或反對教會關心政治的信徒都可以用他來作例子,也值得香港的基督教會借鑑。

  對於一些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教會應該採取甚麼立場?這是一個不易處理的課題,以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為例,家庭團聚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有秩序地吸納「新移民」;考慮本港在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以及公平地處理所有申請,勿讓一些人因為行為較激進或有法不依而可以「打尖」等等,也是十分重要的。故此,教會支持家庭團聚,關心爭取居港權人士在心理和生活上的需要固然是應有之義,但教會毋須無條件地完全站在他們的立場,因為支持弱勢群體不等如支持他們一切的訴求。

  不過,令人憂慮的是教會往往因為怕捲入一些有爭議性的社會問題而刻意保持沈默。在居港權的問題上,在支持或反對他們要求即時居港以外,其實教會仍然有第三條路線可走,除了挺身而出宣揚一些大原則,例如重視家庭的價值;重視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重視社會的融和及互相接納等外,更可多做一些沒有人願意做的工作:調和他們和市民之間的矛盾。 有關居港權的爭議大致上已告一段落,但其他具爭議性的課題其實仍不斷出現,擺在眼前的就是有關基本法廿三條的立法問題,現時社會上的意見一如居港權一樣往往兩極化,不是以陰謀論將問題無限上綱,就是無視一些因為語焉不詳而令人產生的合理憂慮。調和的角色有時吃力不討好,但若連教會也不願意去做,我們還能期望誰呢?也許一時間要消化有關的諮詢文件並不容易,但真正立法仍有一段很長的路,我們仍有時間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面對一些與市民息息相關的事,例如居港權、二十三條、民主發展步伐等等,若教會一再置身事外,只會令自己愈來愈邊緣化,成為社會上可有可無的組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萬里遊蹤】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