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社會「失」陷與教會「得」機


1992 期(2002 年 10 月 27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最近有教內外傳媒關注為何近年來基督宗教 (天主教與更正教) 在本港社會事務較過往積極與活躍。有人認為是九七回歸後,基督宗教失勢導致教會與政府之間對立的關係,於是教會由原來與政府之間合作的夥伴轉為反對者。筆者不太認同此種看法。就筆者觀察並參與某些社會事務,認為主因是本港客觀形勢轉變促使基督宗教在社會事件上發言,得著社會人士的更大認同。

  正因為政府「失責」、政黨「失位」、傳媒「失信」、企業「失德」、市民「失望」,教會人士深刻感受本港社會嚴重失陷,於是教會在公共空間的聲音更見響徹!

  1. 政府「失責」-教會基本上是順服執政掌權的(羅十三1-7),不故意與政府對抗。可惜近年來特區政府施政連番失誤,承諾甚多,兌現極少。
  2. 政黨「失位」-面對政府弱勢,監察政府的政黨照理應有一番作為,可惜的是政黨只會打落水狗,未能在人心虛弱的形勢下,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市民對政黨只顧黨派利益,缺 乏大局意識,感到無奈與失望;再加上現存立法會傾向支持政府,失勢無力,不能發揮均權的制衡作用。
  3. 傳媒「失信」-本港新聞媒體,尤其是報章,其公信力不斷滑落,新聞娛樂化,或知名人士新聞頭版化,叫公眾不敢輕信傳媒。當新聞媒體可信程度降低,大眾不再奢望傳媒可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真相,或能不偏不倚 作出評論。
  4. 企業「失德」-曾有人看本港是「商人治港」,可惜的是不少香港工商企業目光短淺,缺 乏社會承擔,一旦企業盈利下降,只曉減薪裁員。甚至有商界建議採用浮薪制,或儘量壓低工資,使勞資關係朝向對立發展,而勞方在形勢逼人之下,惟有採用強烈的抗議行動 。
  5. 市民「失望」-面對以上四方面的「失」,市民的信心危機較九七回歸前更甚,問責制的特區政府方向不清,施政朝令夕改,或政出多門,叫人無所適從,於是港人悲觀失落情緒不斷加增。

  教會就是在此人心失落的時機,站在上帝的應許上,敢於向港人「報福」與「報禍」,見證整全的福音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踪】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