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社會「失」陷與教會「得」機


1992 期(2002 年 10 月 27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最近有教內外傳媒關注為何近年來基督宗教 (天主教與更正教) 在本港社會事務較過往積極與活躍。有人認為是九七回歸後,基督宗教失勢導致教會與政府之間對立的關係,於是教會由原來與政府之間合作的夥伴轉為反對者。筆者不太認同此種看法。就筆者觀察並參與某些社會事務,認為主因是本港客觀形勢轉變促使基督宗教在社會事件上發言,得著社會人士的更大認同。

  正因為政府「失責」、政黨「失位」、傳媒「失信」、企業「失德」、市民「失望」,教會人士深刻感受本港社會嚴重失陷,於是教會在公共空間的聲音更見響徹!

  1. 政府「失責」-教會基本上是順服執政掌權的(羅十三1-7),不故意與政府對抗。可惜近年來特區政府施政連番失誤,承諾甚多,兌現極少。
  2. 政黨「失位」-面對政府弱勢,監察政府的政黨照理應有一番作為,可惜的是政黨只會打落水狗,未能在人心虛弱的形勢下,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市民對政黨只顧黨派利益,缺 乏大局意識,感到無奈與失望;再加上現存立法會傾向支持政府,失勢無力,不能發揮均權的制衡作用。
  3. 傳媒「失信」-本港新聞媒體,尤其是報章,其公信力不斷滑落,新聞娛樂化,或知名人士新聞頭版化,叫公眾不敢輕信傳媒。當新聞媒體可信程度降低,大眾不再奢望傳媒可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真相,或能不偏不倚 作出評論。
  4. 企業「失德」-曾有人看本港是「商人治港」,可惜的是不少香港工商企業目光短淺,缺 乏社會承擔,一旦企業盈利下降,只曉減薪裁員。甚至有商界建議採用浮薪制,或儘量壓低工資,使勞資關係朝向對立發展,而勞方在形勢逼人之下,惟有採用強烈的抗議行動 。
  5. 市民「失望」-面對以上四方面的「失」,市民的信心危機較九七回歸前更甚,問責制的特區政府方向不清,施政朝令夕改,或政出多門,叫人無所適從,於是港人悲觀失落情緒不斷加增。

  教會就是在此人心失落的時機,站在上帝的應許上,敢於向港人「報福」與「報禍」,見證整全的福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萬里遊蹤】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