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宣教士?


1960 期(2002 年 3 月 17 日)
◎ 宣教千里 ◎ 麥燕儀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假期,本人有機會聯同九位來自不同教會的弟兄姊妹到中亞洲一間宣教士子女(MK)學校,負責一星期的 「中國文化週」。我們這班香港老師不單在課室分享中國民間信仰和新年習俗等課題以及教學生編中國繩結;在午膳時間,我們還在禮堂擺設不同的攤位,分別有:功夫、書法、手工藝和傳統玩意。一下子,我們好像把維園年宵市場搬到學校去!每於教學及進行各樣攤位活動時,校園都呈現一片熱鬧、笑聲處處!

  學校創於一九九○年,開設幼稚園至第十班(中四年級),共有一百零八位分別來自十二個國家的學生,以美、韓、英為主。學校採用英語教學。這所MK學校是為當地服事的宣教士而設,所以得不到任何政府資助,老師沒有薪金,只有宿舍津貼;人手不足時,宣教士父母也要輪流當值協助處理行政事務,甚至充當臨時教師。因此,學校與家長及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彼此支持,仿似一家人一樣。

  看到那一群 MK活潑快樂的樣子,尤其在課堂中之投入,對人彬彬有禮,可見老師們花了不少的時間和心血,最重要是以基督的愛去愛每一位學生。每一位老師,包括校長的見證都非常感人。校長本身也是一位MK,美國人,父母在菲律賓事奉,所以校長是在菲律賓長大。長大後她回應神的呼召,到非洲肯雅作開荒的工作,事奉多年。兩年前,她聽到這所學校有極大的需要,於是便承擔校長一職。她最明白MK的需要:成長中所面對的衝擊、四處飄流的孤寂、如何看自己、自我價值等,她都曾經歷過,掙扎過。另一方面,她卻學會了如何處身不同文化和習俗、善於接觸不同的民族;她個性獨立、勇於創新。縱然因裡MK身分帶來了不少眼淚,若給她再有選擇的機會,她仍然希望自己是特殊並滿有神恩典的MK一族。從過往的成長背景、體驗、而磨練出來的勇敢和拓荒者精神,使她打算把學校擴充至第十二班(即中六),好讓宣教士能安心多留工場兩年,直至孩子完成整個中學階段,那麼宣教士也不用因子女教育問題而受困擾,甚至要撤離工場;而MK們也可在較穩定的環境下成長,不用東奔西跑。

  老師大部分是來自美國,年約二十多歲,大部分還剛大學畢業;也有教學多年,擁有博士學位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及專業人士。他們都甘於放下美國舒適的生活、寬敞的家居、科技先進的環境、和家人朋友一起的時光等,自籌經費隻身跑來這陌生的地方事奉。在這裡,他們要學習適應新文化,另類生活習慣及言語不通所帶來的不便和沮喪;當中大部分還是單身的姊妹,還要面對感情婚姻的掙扎.......。

  於我而言,他們不僅是老師,正確來說他們是跨越文化的宣教士。誰說西方比華人教會多差出宣教士,是因為西人比華人的掙扎少?我認為大家面對的衝擊、掙扎是一樣的。抑或我們華人常為自己找藉口?求神幫助我們聽到神的呼召時,不要聚焦於一大堆困難上,而是仰望神充足的供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