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試過每四日供水四小時、冷氣欠奉、回力牌「白飯魚」的日子,簡樸生活算不得甚麼。況且,當時未見過繁華的世面,並不自覺活在「清貧」之中。
七十年代,赴美讀神學,獎學金只包學費及宿費,其他使用還要靠自己。於是,「修讀」了當年留學生的必修課,在餐廳當侍應。當侍應是神學課程的實習,讓我實踐怎樣去服侍人、去受氣。我服務的餐廳算是高檔消費的場所,供應法國名酒。最高興看見人客點名酒,因為胃口對食物的容量有限,飽了便無法再吃,最昂貴的食物不過廿多美元,低酒精的葡萄酒卻可以大量飲用,一瓶陳年名釀隨時過百美元。(上星期有報道在倫敦 Petrus 餐廳,陳釀過萬一瓶)賬單額高,小費自然水漲船高。
那時適逢美國七十年代初的經濟低潮,出外消費的人數和消費額下降。生意不景氣,令靠小費的我有點傍徨。每晚期望多些人客來消費,最好大事揮霍。對簡樸、清貧、低消費的呼籲有切膚之痛。
目前香港墮入一段頗長時間的經濟低迷,令人洩氣的是復蘇遙遙無期。購物天堂、美食天地,經已褪色。數碼港、中藥港,已經沒有人再提起。本地人不是沒有錢,銀行存款令銀行「水浸」。負資產的、沒有能力的自然要盡量節儉,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其餘有能力的,不妨用金錢去換取高質素、高品味的生活,促進經濟的活力。
保羅生活的祕訣是隨遇而安、保持主動,不被環境牽著鼻子走。「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四12)
香港的信徒形形色色,貧富貴賤都有,甚至富多於貧。不能單一追求簡樸、清貧、變賣一切所有,分給窮人。鼓勵他們消費,未嘗不為從事服務、飲食、娛樂業的人士,帶來舒一口氣的空間。
江大惠(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