饃饃


1960 期(2002 年 3 月 17 日)
◎ 餘暉集 ◎ 安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圍圍坐、吃饃饃、你一個、我一個、大家一同笑呵呵。

  這是一首三十年代兒歌開頭的一句,是當年的小童星陳娟娟唱的,她和當代的童星黎鏗、葛佐治齊名。如今還偶然聽到的:「小嗎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大概是在差不多同期,用這兒歌作本文的開頭,倒真有近事不記記往事的老況。

  要說的是「饃饃」,這是華北人家的主要食糧,是用麵粉發酵搓成團狀,蒸製而成。但可有多樣的叫法:餑餑、磨磨、饃饃,小孩子咬音不準,叫「波波」,一般慣稱之做「饅頭」,全不放入料的,要是塞上內,就是「肉包子」了。有時大司務弄點花巧,捏扭一下又做成花卷、銀絲卷。

  饃饃叫「饅頭」,據說是有典可稽的,就是當年諸葛亮南征孟獲,他自己在出師表裡說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蠻地多邪術迷信,俗必殺人的首級擲江以祭,諸葛亮以牛、羊、豖肉和麵做成包子,投江以代人首。

  從前居於華北,家家戶戶舉炊,做成各式各樣的麵食,就會做幾個比日常食用大兩三倍的大饅頭,加上紅棗點綴像是有眼、有鼻、有口的象徵祭品供奉。就在香港,幾年前旺角的松竹樓還未歇業,我和店中人熟落,每年近農曆歲晚,必贈我幾個,這也是他們對老主顧的一點敬意。

  吃饅頭,雖然是普遍得像我們南方人吃一碗碗的白米飯,可是也有一番豪邁氣勢,手拿著一個比拳頭還大熱騰騰的饅頭,兩手把它斗擘開,會有些微「北」的聲響,跟著大口大口的啃咬,塞得兩腮鼓鼓的,再夾菜伴吃,真是別饒一番滋味。如今香港食肆也備有饅頭,小巧玲瓏,還附煉奶小碟蘸著吃,唉,這是那一門吃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