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豬仔是晚清末年一種重大的移民潮,而客家人多稱之為「過番」。客家人也曾寫有一首「過番」的山歌,這首「過番」山歌是很長,描述過番的經過和在番邦的生活。如其中有載:「幾多行丁來接客,同轉行內吃茶煙,若問船銀該多少?出口就要十餘元。汕頭開船到香港,水路行來又一天;香港行船有一日,大海茫茫不見山;不見鳥雀上下過,只見白雲在半天。坐船之人十分苦,眠倒相似病人般,三日食毛碗半飯,青疾口水吐得先。船到如同天返地,水浪湧起大過山,看來行船真係苦,人人開口靠上天,順風行船六七日,係來行路愛半年......。」這首「過番」山歌主要是描述到南洋做豬仔的歷程,可見當年的客家人;是從汕頭上船而到香港,再由香港前往南洋,豬仔「行船」遇到大風浪,在船上生活是非常辛苦的。
據學者研究,當年每名豬仔運往新加坡的成本,安家費八元,預付零用兩元;介紹人誘惑金三至四元;由起程到海口囤聚期宿費三元;由起程到海口囤聚期膳費四元;運輸船十元;運抵新加坡團聚期膳宿費十元,合共約四十元。至於運往南美洲、美國、澳洲的豬仔成本必然較高。不過當豬仔到之後,豬仔囤積在豬仔館,再由外國的豬仔頭進行拍賣,得到自然在成本數倍以上,所以豬仔行業成為一宗很大的貿易。
滿清開國初期,厲海禁,嚴禁國人出外謀生,其後沿海居民罔顧法紀冒死出洋,繼而發展成為豬仔貿易,這反影到中國勞工人口過剩和民不聊生的實況。在大量人口販賣的經營上,都是由於所在國需要大量勞動人口的供應。以美國為例,為要開發三藩市的金礦建築西北鐵路工程;其後又有澳洲發現金礦,舊金山和新金山都是豬仔嚮往掘金的地方。然而在華的西教士對於這些華人移民極為關注。即如香港倫敦傳道會理雅各牧師(Rev. James Legge)有感香港是個豬仔出口港,對這些豬仔必須有所指引,於一八五八年曾為往舊金山的豬仔出版了一本「往金山要訣」;至一八六二年又出版了一本「新金山善待唐客論」,為一些將要出洋的豬仔作出預工。當這些豬仔到了美國之後,沒有一些曾經到過中國通曉華語的牧師加以聯繫,並在教會開設一些識字班,幫助這些華人男女學習英語(見圖),投入教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