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遊樂場協會最近訪問近三百名經常流連公眾場所的青少年,發現四成人曾以不同途徑嘗試接觸靈界。其中以玩碟仙、銀仙一類請仙活動最普遍,少數更試過習神打、養鬼仔和落降頭。他們大部分均出於好奇心,極少人用來預測未來運程」(明報16.4.2000)
香港的青少年除了熱衷於上網,原來也熱衷於「請仙」~以祕術嘗試接觸靈界;二者也許有相似之處,都是進入另一個境界的虛擬真實。
中大精神科學系一位教授回應這個現象時指出,無疑社會已出現「科技愈先進,人類愈失落」的趨勢,科技不能為面臨家庭或學業問題的失落青少年解開心結。
我想這答案有點「行貨」。青少年階段總是心結重重、煩惱多多,這已不是新聞。該問的是,為甚麼竟有多達四成的人選擇「求神問卜」,希望透過「請仙」指點迷津、預知未來?有兩項數字值得一提:百分之九十六曾參與接觸靈界活動的青少年是選擇「請仙」(如碟仙、銀仙);另百分之七十二的參與者承認參與的最大原因是「好奇」。
「好奇」原本是好的、積極的,但四成青少年捨棄理性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方法,而選擇以祕術去求問前程,這種「反智」的趨勢卻是危險。
沈迷於上網也好,沈迷於祕術也好,基本上都反映出一種「反現實」的傾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由個人化、面對面變為網上的互動,寬頻世界代替了有血有肉的真實接觸。英國有個調查甚至說,互聯網教堂將漸漸代替真正的教堂。而在虛擬真實中取得感性甚至靈性的滿足,也是一個非常可能的趨勢。
在缺乏真正接觸的情況下,馬丁布伯所說的「我~你」(I-Thou)關係如何演繹,將是一個極需回應的課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