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新」動員不少人力物力完成「九九香港教會普查」,共調查一千零二十三間堂會(全港已知華語堂會總數為一千一百二十九間),數據所反映本港教會的實況,敲響了本港教會的警號!回歸後的本港教會,原來正處於青黃不接的衰退期,不是某些教會領袖認為的復興期。某些堂會在事工發展上有驕人成績,然而整體的業績卻是倒退;普查反映本港教會生態兩極化嚴重,增長的繼續增長,衰弱的仍然衰弱!有關信徒數目滑落情況,引起教會界極大的關注。究竟本港教會在九七前後的四、五年中,起了些甚麼重大的變化?
單從信徒人數來看,一九八○年名冊人數二十一萬五千人,一九八九年升至二十七萬零一百人,一九九四年更躍升至三十八萬一千二百人,而一九九九年則下落為二十四萬五千一百一十八人。再檢視崇拜出席人數,一九八○年為八萬三千人,一九八七年為十二萬八千六百人,至一九九四年升至十九萬四千五百人,再至一九九九年下落為十七萬五千五百七十一人(對比居港會友十九萬七千四百零二人)。換言之,從數目推論一九九九年少了一萬八千九百二十九人返崇拜,由九四至九九年下降百分之九點七。一九九九年成人出席崇拜的中位數字為百分之八十一點五人。本港正如歐美地區教會一般,信主人數上升,返教會人數卻下降。面對信徒人數下降的現實,我們可從不同角度思考,本文嘗從信徒出走角度思想。筆者採用較為正面的「出走」(runaway),而非較為負面的「流失」(dropout),前者中性描述信徒離開教會一段日子,而後者則從堂會本位看信徒一去不回。
有研究指那些出走信徒,或「不活躍」會眾並非全部放棄信仰;他們不少仍是「信眾」(believers),卻非「屬從」(belongers)。信徒出走不是永久的,青少年階段出走現象較為嚴重,稍後當他們成家立室,兒女出生後,曾有研究反映近五成受訪者會重返教會。信徒出走是堂會普遍現象,教會內部不和不一定是主因,而教會亦不應視他們為永不回頭的一群。聖公會多倫多教區的調查(一九八六),指出那些出走信徒對教會仍有期望,渴望教會在信徒生命歷程內扮演「僕人」角色。 後現代信徒大多擁抱「不要委身的消費」(consumption without commitment),本港信徒對教會態度也不例外。
信徒出走教會不是易事,他們不少是經過數番掙扎、帶著傷痛,而最後在無可奈何情況下與教會切斷關係。在他們出走前,很可能教牧、身旁的弟兄姊妹不曾理會他們內心的呼喊,或不予機會與空間表達真實感受,致使他們在孤立無援下,求他而去!綜合不同學者的研究,我們可歸納為四大要素:
總括來說,普查帶出信徒出走的現象,值得本港教牧與信徒一起關注與探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