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求道義,去權」


1821 期(1999 年 7 月 18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牧師(宣道會元基堂主任牧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剛過去的七一,慶祝特區政府成立二週年,教會舉行了祈禱會,有五十多位會眾出席,同心為本港法治、經濟與民生代禱。

  因應是次聚會,筆者選取詩篇七十二篇與會眾一起反思。對無權無勢的小民來說,古今中外,多採用祈禱表達對君主或政權的寄望;難怪恩師畢德生牧師常道:「祈禱的本質是反動的!」套用所羅門王的詩,應用在董首身上,頗為貼切。雖說年代不同,政制不一,然而人治的色彩不曾時代向前而有所轉移,有評論看回歸後的政府,人治作風較以往更為濃烈;是好是歹,有待觀看?

  無論我們怎樣評價現今的政府,我們責無旁貸要為在上施政的代禱(提前二:1-2)。百姓為王代求的首項要素是公義的判斷(1-2節);小民認清不講道義的政權是要不得,公義公平的訴求是不可改與不能改的,惟有公義的治理才可保證社會生態安定與繁榮(3節)。百姓對政權的評價,不是看迪士尼樂園建成與否、失業率有否改善,而是基於政府「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4節)政府怎權看待新移民、越南船民或其他弱勢社群,上主與人民就怎樣評分予政府。

  只有政權屐行仁政,關顧弱小,造物主就透過執掌權柄的如「甘霖滋潤田地」(6節),大地經濟上下有序的道德世界內必然欣欣向榮。體恤民生的政府,必蒙神賜福(12-16節)

  可惜當今特區政府,既不講究聖經的「公義」,又不尊崇儒家的「仁義」,只求管理主義的行政手段。當成效是強勢政府的唯一目標,為求不拖累本港經濟,寧可矮化法律,也不要新移民;為求成本效益,不理因失業而自殺數字上升,仍要一面緊縮福利開支,一面高唱資源增值。政策朝令夕改,急於求成,不服用權勢屈之(如教育署強逼校長退休失敗,聲稱更改資助條例便是),後果不是百姓頌之(17節),卻是引來蟻民疑惑,不禁問道:「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詩七十三:16)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