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吃稯,一邊對孩子說:「你們知道端午節是記念誰呢?」大女兒搶著答:「屈原。」我又問:「為甚麼要記念他呢?」她很自信地慢慢說出故事的由來。
聽後,我問:「你是否贊同屈原投河自盡的做法呢?」她帶點懷疑地說:「是錯誤的,因為他死後就不能再勸諫其君主了。」但我說:「不一定,因為縱使屈原不自盡,其君主都不會聽他的勸告。所以,自盡還是值得一搏,對嗎?」她對我的解釋有點迷網,便說:「若果搏不到,那怎麼辦?」我帶點半開笑式說:「那時,他已經死了,他都丕知道結果。」
過了一會,我又問:「為甚麼屈原要選擇自殺呢?」孩子們想了很久還想不出可能的答案來。
我說:「是否他不喜歡生存,所以,他選擇自殺呢?」大女兒理直氣壯答:「不是。」
我又說:「是否他想藉著死亡來證明他所說的是肺腑之言呢?」雖然有點保留,但她還是點點頭。
我繼續說:「但你有否想過屈原的自盡是對他的君主不公平呢?」她愕然地望著我。我說:「因為屈原的做法會令他的君主終身內疚。」大女兒立即問:「甚麼是內疚?」
我說:「屈原的死是自己選擇的,而不是被他的君主所迫。奇怪的是,社會總認為是他的君主令他而死。結果,眾人都怪責君主,而對屈原愚蠢的做法卻很同情。其實,以死相勸不一定是偉大;相反,這做法可能有點卑劣,因為這做法是要令對方終身後悔。」
大女兒問:「屈原這麼差,我們還要記念他嗎?」
我答:「你是否想有稯吃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