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教會藍圖


1821 期(1999 年 7 月 18 日)
◎ 教會之聲 ◎ 楊慶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十九世紀中葉在美國黑門山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宣教大會,當時的口號是把福音在二十世紀來臨之前遍傳世界。很多人受感動,很多人委身。「在下一世紀福音遍傳」成了十九世紀信徒的目標。他們相信,當二十世紀福音遍傳後,世界和平、人類安居樂業的景象指日可待,主再來的日子也近了。當我們回顧二十世紀,福音不但未遍傳,新興宗教、古老宗教(回教、印度教、佛教)和世俗主義反而興旺,隨著後殖民時期的到來,西方帶有基督教色彩的文化在世界舞台退下,多元主義的現代混合文化興起,西方不再等於基督教,現代化也不需要基督教效勞,二十一世紀的教會面對更大的挑戰。

  一、 多元社會的一元堅持:香港回歸後基督教不再享有政治上任何優先地位,隨著佛誕成為公假,意味多元宗教在港的均衡發展,多元社會重視宗教容忍、宗教對話,宗教之間彼此尊重。然而,宗教的委身淡薄了。當宗教扯平為殊途同歸,亦無謂宗教敬虔,宗教只有學術的討論,只有抽離的觀賞。基督教標榜基督的獨一性,上帝獨一的真神,這都不是多元社會所歡迎的。教會要認識多元社會的事實,在社會事務上應積極參與,對未信的人(包括其他宗教)應和平共處,彼此尊重。但在信仰上必須堅持基督的獨一性。在多元社會維持這個小群體的獨特世界觀:主再來,上帝終審判萬有。

  二、 教會須承認自己為一小群體。我們的理想是為世界、救恩、和平與公義是上帝為世人預備。我們的宣教及信仰實踐不自限於小群體內,但我們承認我們的力量是小的,我們並沒有力量改變整個社會,甚至特區政府也不必聽我們的聲音,因為政府有足夠的顧問,基督教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聲音。早期教會的基督徒團體也是人數不多,他們並不與羅馬政府對抗,正如游斯丁所說,他們都是守法的公民。但他們有永恆的盼望,有上帝的啟示,請羅馬政府尊重他們的信仰。當羅馬社會日趨腐敗,而基督徒團體卻仍持守著自己的世界觀,有高尚的道德標準,基督教的信仰便使他們分別出來。在公義清潔的世界,鹽和光的作用不大,但在腐化的社會,鹽和光的特質便突顯出來。

  三、 我個人以為,二十一世紀的教會,可能是這樣:在多元化的社會,基督教是小群,但我們不甘心邊緣化,因為我們所信的主是天地的主,我們的信仰是啟示而來,但以理身處外邦諸神環繞的京城,卻以耶和華為天地的主。我們要善用網絡的聯繫,使全球教會更多交往。今日資訊,更能使我們體驗大公教會的聖徒相通,基督教三大傳統:東正教、天主教和更正教,應在教義上更多了解,我們並非要互相擁抱,我們承認分別的事實,但在諸宗教中這三個傳統是最接近的,沒有理由相抗相斥,在三位一體的教義下應有某些空間可以合一見證。

  四、差傳是二十一世紀教會的特徵。自十八世紀西方差傳興起,經歷兩百年福音大致遍傳,但二十一世紀的差傳比以往任何世代更艱難。回教、印度教、佛教及各地民間宗教的興起,排斥基督教。傳統的西方基督教國家,由於世俗主義基督教淡化了,成了庸俗的宗教,即基督教失去了絕對的宣稱,福音派教會應更進一步結連起來,共同見證,聯合差傳,正視神學與文化的整合,不是基督所吩咐的大使命。不固步自封,迎向多元宗教的挑戰,鞏固神學基礎,宣揚福音,無懼小群的事實,實踐普世的承擔,縱然所做的有限,但決不流於邊緣化心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