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外中的想念


3022 期(2022 年 7 月 24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人生有不同意外,我將今次滯留的意外歸類為未能按預期團聚的意外。與誰團聚?誰期待與我團聚?團聚有甚麼重要?等待團聚是一回怎樣的情緒?

  團聚的對象不限於人和動物,更包括土地。相對來說,土地是抽象的,因為它不會說話,也沒有回應,但人從沒有離開土地生活,人是有身體在地的人(embodied self)。我們以為土地只是工具,但誰不知我們已成為土地一部份,土地構成我們。所以,我們聽見有人說,自己也可能說,「我很愛香港」、「我很想念香港」。與土地團聚就是回家,不再漂泊。有人認為安葬在家鄉,靈魂才得安息(留意:墓碑上面寫着亡者的籍貫就有這意思);流散者盼望有日可回家,再與這土地團聚。然而,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與其成長土地的團聚,所以,沒有「我很愛香港」的感受不是甚麼道德缺憾。

  香港等着我們回來嗎?這從來都不是問題,真正問題是:誰人使香港不歡迎香港人回來?他們以甚麼方式不歡迎香港人回港?那些未能自由地和安全地與香港團聚的香港人只有將香港留在想念中。但每次被觸及的想念情緒,眼淚奪眶而出,整夜無法入睡,情緒久久未能平靜。

  想念是因未能團聚而產生的一份悲傷情緒,也是因渴望團聚而湧現的一份盼望動力。前者的想念集中回憶,後者的想念推動想像。前者的想念可能帶來遺憾,後者的想念帶來釋放。這兩種想念不是對立,而是以辯證關係使我們對所愛的、所關心的、所珍惜的有更深的體驗,並向對方送上最真誠的祝福。

  因着科技進步,我們已可以透過互聯網絡與遠在地球另一邊的親朋,用視像方式見面和通話。科技提醒我們,團聚是關乎感觀。團聚是要約出來食飯聊天,不是約時間在各自空間食飯聊天。所以,好友專程從科隆到法蘭克福(3小時車程),跟我食飯聊天,送上維他命C和只有在科隆才能買到的啤酒。說回來,這無味覺、嗅覺、身體接觸和溫度的平面視像接觸仍是一種團聚,有助舒緩因想念而產生的悲傷。這使我想起每次探監時,與坐囚者的見面也是這份平面接觸。每次視像,我們嘗試從眼神、語調和面容的交流,彼此問候,送上祝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