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外中的平常心


3020 期(2022 年 7 月 10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因對 COVID-19核酸測試的「不同」理解,我未能按計畫上機,無奈地滯留在德國法蘭克福。因香港政府也要求要有預訂檢疫酒店才可以回港,所以,重新訂機票和酒店變得複雜和艱難。結果,我要延遲至8月初才回港。面對人生意外,我們可以如何應付?

  受佛教傳統影響,華人面對意外時,常以平常心回應。平常心指變化是萬事萬物的本相,所以,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可以保持這份坦然和淡然,不但因為人不將不變與變化對立,也因為超越了不變與變化,以致人可以保持平常。平不是平靜,平是平等,即視常與不常是同一樣事,不需驚慌。平常心保持人的清心,不被外在變化主導而變得急躁、埋怨和慌張。平常心也試圖疏解問題,但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就解決,否則,就放在一邊,等天時、地利及人和配合時才處理。如何培養平常心是一個課題,另一課題是平常心如何不成為不尋改變不公義的偽善呢!

  有基督徒引用的聖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主的人得益處」(羅八28)—為不變與變化提供神學基礎。例如,有些基督徒會說,「這意外的發生使我們體驗上主有更美善安排」、「這意外的發生是一場靈性功課,讓我們體驗自身的限制」。這些看法不是平常心,但能產生平常心的效果,即不被意外主導,反而可以輕鬆回應。我對這些看法沒有反感,因為它要表達上主看顧,但剛在羅馬利亞接觸了烏克蘭難民的我就說不出以上的解釋了。上主要藉烏克蘭戰爭使烏克蘭有更美善安排嗎?烏克蘭人要為他們受攻擊認罪悔改嗎?這反映出以上解釋的限制。

  問題是沒有是非之心和沒有對公義的執着之平常心只會令受害者變得更無力反抗和對不公義漠視。所以,「使我接受那不可改變,並有勇氣改變可改變的,並有智慧分別這兩者」應是平常心需要的基礎。說回來,我今次的遭遇可能不牽涉不公義。或許,香港政府的防疫政策有很多可改善之處,但這是沒有絕對的。所以,我學習以平常心面對變化,並不刻意要為這次意外提供神學合理性。是否從我的意外讓「愛上主的人得益處」?誰是愛上主的人?不必然是我,而是你們,即考驗你們會如何對待一位落難小弟兄。(利申:我的處境不壞,請放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