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節目主持人提醒聽眾,在疫症蔓延期間,即或不是封城,生活總是大受影響,要懂得在生活中自製儀式化來對抗沈悶和單調,否則容易跌入情緒低潮,出現抑鬱症狀。
這話確有道理。不過,豈止疫症橫行需要生活儀式化,對退休人士來說,從職場退下,不用天天上班,一下子放鬆了,若不及早自定規律,將生活儀式化,終日無所事事,睡覺睡到自然醒,起床又百無聊賴,於是懨懨悶悶倒頭再睡,如此一來,能不悶出病來?
生活儀式化不必搞得太複雜,只要訂下簡單規律,盡量依着而行,同時容許彈性。在港時,習慣每天早起,梳洗後便往公園晨運一小時,然後往市場逛逛,買些蔬果青菜再打道回家,這樣規律的生活看似單調,卻實質地讓生活不致雜亂無章。回到溫哥華,清晨只得攝氏幾度,如果仍堅持外出晨運,恐怕只會冷病收場,只好改為稍後時間外出散步。起初的確有點不習慣,總是若有所失,相信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建生活規律。
網台主持人提到日本人最懂得將生活儀式化,不論茶道花道,都定下層層儀式,讓人心懷敬畏依着遵守。年輕時覺得那是矯揉造作,屬「食飽飯搵野搞」。但年紀愈長愈明白,每種儀式背後都有其象徵意義,只有認真跟着完成,才會逐漸領略其中妙處。像中國人過年,大年初一傳統吃素,到今天有誰還會遵守?但只要細心想想,大除夕吃盡山珍海味,年初二開年又大吃大喝,那麼年初一吃素,豈不符合健康衛生原則?若此,則這種儀式化何樂而不為?
當然,儀式一旦僵化亦會成為窒礙,變成墨守成規,失去創意與動力,因此,凡事不極端就好。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散文】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