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兒童無助管教
 建立有商有量氣氛


3011 期(2022 年 5 月 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防止虐待兒童會月前公布「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問卷調查,發現近五成受訪兒童表示過去曾遭父母或照顧者施以體罰,近七成受訪兒童表示過去曾遭受父母或照顧者大聲喝罵等。明光社已於4月28日在網上舉行「打仔心理學の打定唔打?」,由資深社工、明光社顧問梁林天慧博士,及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先生分享體罰及言語暴力帶來的影響。

  梁林天慧博士指出,體罰主要來自家長發泄情緒,特別是香港住屋空間狹小,加上疫情日日「困獸鬥」,甚至有父母失業,以致容易發怒。「不要讓怒氣成為體罰原因,每個人生氣的生理徵兆都不同,因人而異,可以多留意自己的徵兆。」她建議家長暫離現場,深呼吸、洗面等安靜自己,同時吩咐孩子安靜,也可找配偶或其他朋友作支援。

  她續言,體罰亦因習慣性的管教方法而來,不少人認為以前父母以體罰管教,自己用同類方法是天經地義。但她建議傷痛不宜代傳,短暫的勝出易傷及親子關係,甚至為孩子帶來創傷,「體罰孩子只會令他學到恃強凌弱或以暴易暴。」她又引述聖經「不要惹兒女的氣,叫他灰心喪志」來提醒父母,語言暴力的影響與體罰相距不遠,例如咒罵、威脅、羞辱,都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

  她建議在家中設立安靜角,即使只是牆壁一個小角落,讓大家有空間安靜,並嘗試建立有商有量的生活氣氛。她明白在管教孩子時有需要使用強硬字眼,但之後應盡快與子女恢復對話,或在睡覺前聆聽孩子的心聲,了解有沒有誤解他的情況,最低限度解釋自己緊張的原因。梁林天慧博士憶述自己小時候,母親會與她一同作睡前祈禱,將當日狀況交給天父,既可做到反思,亦可放低傷害,求天父幫助。她認為正如聖經所言「生氣卻不犯罪,不含怒到日落」,要盡快重啟溝通渠道,不要讓怒氣升級至動手的程度。

  最後她建議強化家庭生活,好好設計生活日程表,讓學齡兒童作息作好安排,減少磨擦,同時多認識自己,包括情緒對孩子、自己的影響;實踐夫妻二人有商有量,特別在管教孩子賞罰方面,探討如何實際地達成共識。她指:「0至10歲是最易跟指示的時間,打好基礎,家庭氣氛要開放,注重分享及感恩,常有慶祝活動,也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她最後回應,社會立例禁體罰有好處也有弊處,因為規管背後需要有足夠配套服務幫助兒童,故她認為先做好教育工作更為適合。

  溫南聲先生則指很多研究總結,缺乏父親影響力的孩子,在青春期會浮現心理、關係、社經層面的影響,例如會跌入貧窮、過早懷孕、容易焦慮抑鬱等。而父親兒時經驗,亦會塑造了他們養育孩子的方法,例如承受過大兒時創傷的父親,對自己孩子亦有較多敵意、過度批評和情感抽離。但他認為父母之間互相提醒,有助提高管教方法。

  他又建議父親在未學習管教方法前,先學好三件事。第一是開口表達愛和期望;第二是管理自己的情緒,「體罰情緒很多時出於自己,例如精神不足,千萬不要0%電回家,心力不夠應付子女,子女想和你玩已能令你發怒。」第三是讓孩子喜歡親近自己,他建議多聆聽子女,並投其所好,建立足夠的關心基礎,管教就會變得容易。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散文】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