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nnect!你我祂牠它


3004 期(2022 年 3 月 20 日)
◎ 天地人和 ◎ 方鈺鈞、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文:方鈺鈞、林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 小蟹在笑,浪濤雕琢,容讓我察看深海的寶庫,
  肉蚌珍珠,是神創,每日汐潮藏着智慧的心思。」
                ——《無聲頌》
  古往今來,基督教有大量詩歌透過大自然:從高山深海,日出日落,展趐上騰的鷹、飛舞的蝴蝶、谷中的百合花,甚至是無言無語無聲……歌頌述說神偉大的創造。信徒把它們琅琅上口,只是有多少人從心底被歌詞觸動和震撼,並立志保護環境?人未曾看見,未曾聽見,又怎能認識呢?開設facebook專頁「大便妹,學環保」的Yeungs,就是看到兩者的失聯(disconnect)──高唱歌頌自然但沒想過要環保。她心中帶着這一份呼召,透過插畫和行動記錄把人(不限於信徒)、自然和日常生活連繫起來。

  對「海洋守護者」身分感到自豪的Yeungs,因着對海洋的熱愛,報讀台灣海洋大學,課程包括利用DNA技術研究藥物、食材,鑑定物種等。但沒有她期望學習的海洋生態,於是本科以外的時間她選修其他學系,甚至是其他大學的學科,沈醉於海洋知識領域。同時,大學生活讓她接觸海洋相關的活動,如潛水。意料之外,她發現修讀海洋學系的台灣同學只是比普羅大眾喜歡大海多一點點,當地有「海鮮文化」卻沒有「海洋文化」。有朋友會潛水衝浪,非常熱愛海洋──但只局限於活動,卻沒有把這份情轉為守護海洋健康的責任。致力實踐「無痕山林」(如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行山人士,也不等於過着「無痕生活」(不為環境留下不能逆轉的足跡)。自然和人的連結出現斷層,她希望成為媒介協助兩者重新連繫(reconnet)。

連繫人、自然與日常

  許多時,大眾把污染海洋簡單定義為不要傾倒污水和垃圾。只是,Yeungs更想引起大家關注,人類生活會無意間破壞海洋。想守護海洋,便需要醒覺,要作出改變和行動。Yeungs的專頁中,滿滿是個人的生活實踐如「走塑」和「裸買」,或是鼓勵公眾行動的勵志標語和插畫。其中有一本相簿名為「淨灘,直到不用淨灘」,算是她對守護海洋許下的豪情壯語。相簿滿載她和朋友定期到偏遠地區淨灘的紀錄,這些地區有時連小艇也未能靠岸,可能要沿着海岸線攀爬、經過密林才能到達,對體力要求十分嚴格,她形容為「老手團」。老手把收集得來的垃圾分類,數點數量,以豐富香港海洋垃圾的數據庫,同時把令人心痛的景像活現眼前。
  老手團外,Yeungs每個月會協助環團機構籌辦「淨灘行動」初階版,不分年齡的參加者乘坐旅遊巴浩浩蕩蕩出發。即使經驗豐富,她亦不敢鬆懈,甚至試過「發惡夢」,海灘一點垃圾也沒有。出團前,她必實地考察,確保參加者有機會收集垃圾,「環境教育要有震憾的畫面,他們要真實地知道海洋垃圾真的數量龐大!如果沒有垃圾,他們會失望。」她看重每一個參加者的體驗感受,「我們或許只有一次機會使他們愛上淨灘或對其反感」,所以要盡力而為。
  不論那種形式的淨灘行動,Yeungs的使命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帶給他們不只是一次性的生活體驗,而是把淨灘行動帶回日常。要知道海洋垃圾大多是因為風雨把陸上垃圾吹到海面上,漂留並擱淺在海灘和岸邊。假如我們每天減少製造垃圾,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就是每天都過着「淨灘生活」。

連於信仰與苦難

  Yeungs中學時代信主,攀上高山、看過日出、感受着大海的莊嚴與平靜,真實地被神的創造震憾着,唱詩歌心情也不再一樣。她對垃圾感到痛心,源於中學時代看見一個滿溢的垃圾箱。學校帶理科生去堆填區,焦點卻是設施如何先進,如何收集甲烷發電,卻沒有為堆填區會「爆滿」提供出路。媒體報道海邊充斥大量垃圾,憑着求真精神,她約六七個朋友到石澳後灘烈日當空毫無經驗下初嘗淨灘,很快便盛滿了五六袋大型垃圾袋,數量最多是打火機和膠樽蓋,共550個,場面震憾!因為看見,因而抱歉,她強烈感受到上帝呼召她保護祂所創造的世界,在教會鼓勵信徒要環保。遺憾地,當年有導師勸告她「環保的事應由環保人士負責,信徒只要好好傳福音」。感恩的是,小子沒有輕言被勸退,透過閱讀和進深信仰,反而更認定保護世界的受造之物是每個上帝兒女的責任。
  昔日的淨灘朋友體驗一次就夠,Yeungs卻甘願「攞苦嚟辛」,持續淨灘至今,過着簡樸生活。她深信基督信仰教導我們感受苦難,與主流社會追求的安逸生活相反,是信徒必須經歷的操練,把我們漸漸引向主耶穌渴望我們追求的生活。每年大齋期,禮儀教會會鼓勵信徒訂立目標,像禁食禱告,過簡樸生活,讓信徒操練靈性,把生活聚焦於主耶穌身上,連繫基督的受苦、與祂同行。「好奇怪,如果這些改變是好的,為甚麼節期過後,不少信徒像『放監』,繼續過原有的生活?」Yeungs心裏疑惑地問道。
  未知今年,大家的大齋期目標又是甚麼呢?願賜恩的主常與你們同行,助你們實踐計畫,結連於祂,阿們!

生物百科

  近兩年,Yeungs在香港潛水時會有系統地記錄寄居蟹的品種,替牠們拍照,現時已錄得二十多個品種,比本地原有紀錄七八種多了一倍多。她澄清,只有環境中沒有貝殼,或環境有貝殼但垃圾數量更多時(如陸地上的貝殼被人執走),才會發生傳說中寄居蟹「住進」垃圾的情況,而現時海洋裏仍有足夠的貝殼,讀者不用過慮。她眼中的寄居蟹又是怎樣呢?
  一、像背包客:牠背起它的家──殼,雖然很重很重,但是它的所有,它的一切。
  二、超級漂亮和可愛:即使微小,但上帝依然替牠精心粉飾,每隻寄居蟹的眼睛顏色和圖案也不同,有的是波點,有的是橫線,有的很閃亮,千變萬化。
  三、很環保、心地善良:牠們不會殺貝取殼。到了換殼日子,它們會結集一起,一隻接一隻像人浪般集體換殼。

愛閱讀

一、《耶穌的環保學:活出聖經中神、人、土地的美好》(Planetwise: Dare to Care for God's World)
  作者:布克雷 (Dave Bookless)
  出版社:校園書房
  譯者:趙汝圖
  Yeungs雖然知道信徒應該要環保,但昔日身邊少有肢體認同,這書替她打了一支強心針。作者提出環保是聖經的主旋律,他把創世紀至啟示錄的故事分為五大主題:創造、墮落、土地、耶穌和新創造,讓信徒看見神、人和土地的緊密關係;第六章進入實際應用,幫助讀者將環保應用在門徒培訓、敬拜讚美,以及生活方式和宣教使命。

二、《禱告》(Prayer: Does It Make Any Difference?)
作者:楊腓力 (Philip Yancey)
出版社:校園書房
譯者:徐成德、黃梓恩、應仁祥
作者認為禱告是信心的健身房!信心不是恩賜,而像肌肉,愈鍛鍊就愈結實。他首先帶信徒檢視各部位的信心肌肉;接着示範各種健身操,像是用主禱文來熱身、用詩篇強化信心肌肉,而保羅的禱告則是擴胸運動(擴充我們的胸懷);然後是各種健身器材的使用說明。原來,連「張口結舌」和「沉默無聲」都是禱告。此書往往給Yeungs帶來大提醒!

三、《無語問上帝》(Disappointment with God)
作者:楊腓力 (Philip Yancey)
出版社:校園書房
譯者:白陳毓華
苦難中,信徒對信仰產生了疑惑,對沈默的上帝產生了失望與懷疑。神公平嗎?神沈默了嗎?神隱藏了嗎?作者從不同角度來回答這三個問題。從舊約到新約,從亞伯拉罕到約伯,從耶穌到保羅的經歷,作者向信徒展示一個新發現:信心是,相信即使在黑暗低潮中,神的愛依然存在。上帝需要人類給祂的,不是分析,而是單單來愛祂。

動起來!給信徒關愛受造世界的操練

1. 別把城市的生活模式帶進大自然,例如方便主義──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2. 進入大自然時要調整態度,抱着應有禮儀,不為所欲為,以為它是「免費」便盡情「消費」它,如大聲播放音樂和說話,影響生物的安寧;把海灘上的貝殼帶走,使寄居蟹失去家園。
3. 享用大自然時,有義務保護它,如露營時別胡亂開地搭建帳幕和生火。
4. 嘗試參與淨灘、淨山活動,直接清潔被人類弄得髒兮兮的大自然。可到https://ecobus.org.hk/diary/ 參與相關的公民科學活動。

[本文由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人間學苑」提供]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全港聯合網上祈禱會】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消息】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