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Peter Pan)是蘇格蘭小說家馬修·巴里(JM Barrie)的作品中著名小主角。他是一羣遺失的男孩首領,永遠不會長大,停留在十二、三歲之間,性情豪邁奔放又充滿好奇心,在「夢幻島」(Neverland)上冒險。最特別的就是他會飛,好像雀鳥一樣,因此他的綽號叫「小飛俠」。巴里並沒有詳細介紹彼得潘的外貌,只提過他的外衣是樹葉及蜘蛛網所織成,經常吹着排笛,有着迷人的笑容,但乳齒還在。由於彼得潘的典型特徵是永遠青春,凸顯在巴里的《彼得潘:不會長大的男孩》劇作之中。
心理學家丹·凱利(Dan Kiley)於一九八三年寫了一本名為《彼得潘綜合症:不曾長大的男人》的書,來描寫那些求助的人中,雖然已經進入成年人的年齡,但仍然是孩童的心態,持有以下的特徵:
一、不能肩負成人的責任:做事散漫放任,逃避責任,把錯犯怪罪他人。
二、倚賴別人照顧:容易害怕,沒有信心自己可以成功,總是期望別人出手幫助。
三、做事不能持之以恆:辦事很多時虎頭蛇尾,一遇挫折便放棄。
四、情緒波動不懂自控:遇到事情鍾意喜怒哀樂,而且變化甚大,不懂得收斂。
五、思想幼稚容易受擺佈:對事物想法簡單,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容易被人游說及慫恿。
此外也有人用上述的描寫來諷刺那打扮年輕、喜歡尋求新鮮刺激的中年人;而且這心態除了是男性,也應用於女士身上。
至於成因,有認為是天生性格所使然,不能改變過來。也有認為是童年太多缺乏和遺憾,長大了要彌補孩子時的不足。此外父母對子女(特別是獨生的)自小過於溺愛、嬌生慣養,不能自立,故有此情意結。更有指這現象是近代新興文化、享樂主義及崇尚年輕魄力造成的後果。
由於這些較負面的心理,影響了生活習慣及人際關係,以致很多時工作上出現困難,甚至遭人排斥。但另一方面,由於心地單純,待人沒有惡意,也會得到一些人樂意和他做朋友。但事實上若要長期緊密相處,例如結婚,便要像照顧大孩子般不斷提醒他,因此會感覺很大壓力。
在西方社會有一個特別名稱Kidult,是兒童(kid)及成人(adult)合起來的字,與「彼得潘情意結」差不多,似乎比較正面,指一個人童心未泯,好像中文「老頑童」一詞。但也有人認為kidult 是不願成熟,但Peter Pan是不能成熟。
聖經一向鼓勵信徒不要停留在信仰孩童階段,要成長成熟起來。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十一節:「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想法像孩子,既然長大了,就把孩子的事都丟棄了。」而且耶穌本身也作了一個成長榜樣:「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以及神和人對他的喜愛,都不斷增長」(路二52)。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全港聯合網上祈禱會】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消息】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