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死亡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


3004 期(2022 年 3 月 20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生與死是兩兄弟,沒有死亡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那麼,死亡教育包括甚麼?不同年齡組羣和職業有各自特色。例如,給年輕者的較注重知識性、給長者的則較注重實用性。以下是我介紹給長者的死亡教育。

  給長者的死亡教育包括六方面:

  一、死亡教育第一步不是教育長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死,而是檢視和正視當下對長者的照顧和支援,讓他們可以安享晚年。沒有關心長者生活的死亡教育只給人有「逼人去死」的感覺。照顧與支援長者的身心社的發展關乎基本生活需要是否滿足、醫療支援是否獲取、社交生活是否健康等。

  二、殯儀事項——除了認識殯儀所牽涉相關知識外(例如,棺本、殯儀館、墓地),學習者可以從中決定自己身後事的安排,也可以輕鬆地和健康地討論死亡。這對克服死亡恐懼有一定幫助。

  三、器官捐贈和大體老師——死亡不能抹殺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因為亡者仍可以透過器官捐贈和大體老師祝福和教育這一代。如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雖然社會比昔日已開放,但在器官捐贈一事仍是落後。這不純是因為死者不願意捐贈器官,更因為死者的家人反對,不接受亡者捐贈器官。 因此,死亡教育不應只限於大體老師,更可以是捐贈器官。

  四、預設醫療指示——社會已逐漸接受不需要無止境維持生命,但預設醫療指示不應侷限於停止搶救這事上,更應包括關懷病者對醫療的期望和計畫。這正是現時的預設關懷指示。對基督徒來說,預示更應包括有如何預備「見上主」之意。

  五、末期病患照顧——末期病患指只剩下六個月壽命。超過90%的死亡在醫院發生,但醫院是否一個適合任何人死亡的地方呢!醫院的重點是醫好病人,不是讓人死亡。所以,醫院不會向病人及其家人主動提供哀傷輔導。就此,我們要介紹寧養服務和在家死亡的安排。

  六、遺囑事項——對某些家庭,遺囑處理得不好會令倖存者反目成仇。所以,好好安排遺囑是對後人好。然而,遺囑不只是分配財物,更是價值和理念的承傳。所以,定遺囑也是當事人對自己的檢視,並對後人的叮嚀與祝福。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全港聯合網上祈禱會】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消息】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