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在一次教會的聚會中負責宣道,主旨是鼓勵年輕一代的同工。我以列王紀下第二章,以利亞和以利沙的交棒來分享。講道結束時,我卻說了一個佛家的故事:禪宗五祖弘忍把衣缽傳給慧能後,因擔心其他弟子妒忌慧能和對他不利,漏夜送慧能坐船渡過長江。當時,慧能與師父弘忍爭着操槳,並說了一句語帶相關的話:「迷時師渡,悟時自渡。」弘忍聽後大為讚賞。一代有一代人要面對的問題,上一代不一定能幫下一代解決。之後,在座的牧師、傳道人和會眾也沒有對引用其他宗教的故事向我表達不滿。
最近,因為應對疫情和社會的種種變化,我寫了一篇文章鼓勵堂會互相間多分享,不論是人才、錢財和地方也是。我除了引用哥林多後書第八章保羅勉勵哥林多教會學效馬其頓教會的樂捐,希望「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之外,也引用了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說明愈分享愈豐富而不是愈缺乏的弔詭道理。不知道讀過這篇文章的同工對於我引用老子的話會作何感想?
基督宗教在與中國文化的相遇中,曾以佛教及儒家的思想和語言來表達基督宗教的信仰和真理。基督宗教的出現,亦脫胎於猶太信仰。與其他宗教和信仰並存及對話,似乎是基督宗教逃避不了的事情。
如果我們只熟悉西方文化和猶太文化,對猶太人的歷史認識得比中國歷史還深,那麼,我們又怎能說服中國人說基督宗教有值得追求的東西呢?沒有相遇,又怎能產生對話呢?
因此,我又開始閱讀中國經典和歷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