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政府宣布「宗教處所」由二月十日至二十四日關閉,香港的宗教處所包括的範圍很廣,不僅是我們熟悉的教堂(基督教、天主教及東正教),也包括伊斯蘭教的寺廟、印度教的廟堂、佛教和道教的寺廟,以至其他大大小小民間宗教的道觀或龕堂等。
習慣每星期日參加主日崇拜的基督徒,對於暫時未能進出教堂當然感到不便,網上不少留言更把這個暫時性的防疫措施解讀為政府開始收緊宗教自由。但撫心自問,自從兩年前香港教會因依循政府規定停止實體崇拜而改為網上直播,已有不少信徒自此就轉為「網上會友」,即使後來曾恢復實體崇拜,教堂大門重開(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二月),平均仍有三成的會友沒有出席。教堂的大門開了,但他們選擇不返。
其實教堂「門常開」不是必然,而是神的恩典。最近讀了《太陽旗下的十架-香港日治時期基督教會史(1941-1945)》一書,就是講述那段淪陷的日子,香港大部分教堂的門被關閉,留在香港的牧者和信徒,如何在無教堂可返的日子堅守信仰,見證基督,甚至勇傳福音。
其中有記載日本人強搶教堂,據為私用,包括望覺堂、全完堂、聖馬利亞堂、諸聖堂、聖三一堂、香港仔浸信會等,甚至日本人曾下令各教會停止會務及所有活動。但在這非常時期,信徒除非離開了香港,否則多轉為家庭聚會,而留港的牧者亦多緊守崗位,堅持牧職,惟對於選擇離港回鄉者,不單沒半句怨言,反有教會慷慨贈以路費,可見當時香港教會發揮着患難與共、同舟共濟的精神。
留港的牧者日子當然不好過,但牧養留港羣羊卻是他們放不下的責任和召命。當時香港禮賢會有位牧師黃愛棠,就曾這樣自勉: 「教會兄姊,留港尚多,何忍遷離!」
教堂的門可因不同原因而關上,但只要我們愛主愛民的心不關上,有天必會重見光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