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館開幕,首年免費入場,第一時間上網預約參觀。博物館座落西九文化區,交通不算方便,乘坐地鐵或公車,下車後要走十分鐘左右才能到達,天氣涼走那段路程不太辛苦,若果烈日當空,對長者來說有點挑戰。我選坐專線小巴直到入口附近,相對輕鬆多了。
參觀那天是星期二,一大早幾個入口已排了長長人龍,由於要檢查「安心出行」和「預約二維碼」,單是排隊入場也花了不少時間,未開始參觀已讓人相當疲累;入場後,各個展廳又要再次排隊,博物館內人頭湧湧人聲鼎沸,似趁墟多過參觀,這種鬧嚷嚷的參觀模式,可說是香港特色。
博物館面積相當大,即使走馬看花,也不可能一次參觀所有展廳。地下展廳以香港「此地彼方」為主題,吸引最多人排隊,決定捨此廳往二樓去。我參觀了西展廳的「亞洲土地」和希克展廳的「從大革命到全球化」,不徐不疾慢慢欣賞,看得相當盡興。
「亞洲土地」是廣東象山村三百位村民在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指導下,共同製作十萬計的泥塑像組成。展廳牆上展出每個參與村民和作品的相片,村民男女老幼都有,他們的作品造型樸拙簡陋,卻又各具特色,單看相片已令人莫名感動。展廳中心部分,二十萬個小泥塑像擠在一起,相當壯觀,叫人想起陝西的兵馬俑,不同的是兵馬俑高大威武,是守護皇陵的士兵,突顯出王候將相的氣派;而小泥人則平凡簡單,是沒有面目沈默無聲的蟻民。藝術家不帶批判,任由參觀者自行詮釋。
導覽小冊子寫着:M+是一間着眼於全球視覺文化的博物館,單看「亞洲土地」,她的確達標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