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崇拜人數下跌
  反思逆勢牧養出路


2978 期(2021 年 9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學基浸信會已於九月八日,假學基浸信會舉辦《應對時勢.教會更新》新書發佈會暨「逆勢中常作準備」教牧講座,從香港教會普查數據分析香港教會現況,從而探討逆境下教會的牧養及發展模式。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董事會主席陸輝牧師分享「從歷屆教會普查看堂會的變化」,根據歷屆教會普查數據,一九九七年及二零一九年教會崇拜人數顯著下跌,居港會友人數、領聖餐人數、會眾人數及推算五年受洗人數等各項指標,亦在過去兩次普查中由升轉跌,加上近年本港出現的移民潮,相信教會崇拜人數將進一步下跌。

  建立屬靈領導 委身應對挑戰

  面對以上問題,陸牧師引述耶利米書二十七至二十八章作出反思,表示假先知預言巴比倫將於兩年內滅亡,建議與興起的埃及王結盟,被擄的以色列人將可歸回耶路撒冷;惟耶利米卻叫人降服巴比倫,並宣講復興的應許,宣告七十年後才可歸回耶路撒冷。他表示,耶利米書帶出信息是要分辨時勢,委身建設城市及教會,今天香港面對諸多困難,教會要鼓勵信徒委身承擔應對挑戰,同時反思上帝的心意。

  此外,教會老齡化問題同樣嚴峻,他認為應為金齡一族提供機會,讓他們可參與及貢獻;至於教會青少年及初職信徒人口比例較全港數字少,反映教會未能有效凝聚他們,未來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牧養。他又特別提到領袖承傳問題,比較歷屆教會普查數據,發現在職年期較長教牧同工比率持續增加,不過仍有約兩成同工於兩年內離職,故須提醒年資較深者多關顧新入職同工,以愛心指導他們,否則同工離職現象或會加劇。

  若比較最近三屆教會普查數據,二零一九年全港堂會教牧同工職位空缺率為11%,較過去兩屆高;全時間神學生人數則為1042人,數字亦為三屆中最低。針對教會面對的挑戰,陸輝牧師強調:「最重要是建立屬靈領導,同工又要投入,長執又要有體諒,用培育的心態才可做到。」最後他勉勵教牧同工,當社會人心惶惶之時,正是人最容易接受新現象的時間,包括相信耶穌,關鍵在於教會可否把握機會傳福音。

  新常態下牧養 與受苦者同在

  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以「逆勢中常作準備」為題,思考教會的運作模式。他表示,教會在逆勢中可採取化整為零、去中心化和強調彈性與機動性的策略,不過如出現教會碎片化的現象,將不利於教會合一。

  他引述神學家布魯格曼從舊約神學思考教會的三個模式,第一是王國時期「聖殿(祭司)──君王──智慧傳統──先知模式」,聖殿(祭司)為具穩定性及合法地位的宗教結構,社會智慧傳統以上主的管治為依靠,先知則是上帝的信差,扮演批判者的角色。第二是摩西至大衞時期「出埃及模式」,上帝呼召以色列人離開權力結構(埃及),與外邦文化劃清界線,成為有別於異邦文化的另類羣體;法律具有崇高地位,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出埃及後的曠野時期缺乏經濟和物資,正是以色列人經歷與上帝同行的靈性操練時期。

  第三是被擄與歸回時期「被擄──流亡──歸回模式」,以色列人寄居於強權管治下,難有太多自由,「流亡」或「散居」成了這模式的關鍵詞;當時文士、祭司及先知,製訂了於逆境中生存的策略,如使猶太人成為研讀聖經的羣體,以上帝的說話來管理他們的生活等。他坦言,今天出現的移民潮是流散,但留下來的餘民雖然未有離開出生地,但卻身處一個「陌生」的香港,他們面對文化及身分認同等危機,其實與被擄的性質相似。因此他強調,教會同樣要牧養沒有選擇離開的信徒,今天社會價值觀混亂,神學教育尤其重要,除了讀經外,教會應思考如何以主日學及講座進行牧養。

  趙博士又談到香港新常態下的「行旅」教會,其運作模式可由傳統着重長遠規畫,變成較具彈性、可隨機應變的牧養策略。他指香港教會要成為與香港人同在、同行、共患難的「行旅」教會,正如耶穌基督與受苦者同在,認同人的受苦經驗,「教會能否與香港人,甚至與看法不同者的受苦經驗認同,以致在休戚與共中成為一體?」他續言,過去數年不少年輕人心靈受傷,教會毋須認同他們的看法,但可以認同其同苦經歷,這是教會作青少年事工須正視的事。

  最後,他表示但以理適應異邦文化,又在巴比倫政權下工作,卻拒絕享用王為他提供的膳食;他的三個朋友寧願被扔進火窯,也不敬拜金像。因此,他勉勵信徒要有既適應又批判的事奉思維,不等於要凡事對着幹,而是不被意識形態控制,堅守忠於上帝的底線。

  啓田浸信會堂主任周震聲牧師回應指,隨着時局變遷愈來愈快,教會需要審時度勢,留意時局變遷的影響,因此計畫太長遠事工未必有效,專注短期內的工作或更實事求是。他建議,堂會可從其初心來計畫未來事工及牧養工作,同時可與其他地區堂會合作,一同走進社區服侍,見證合一精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息息相關】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