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在主教山上,出土了一條刻銘「1909」年份的水管。那是個荒廢多年的蓄水池,景觀猶如一個羅馬式建築物。轉眼間,石硤尾變得人頭湧湧──至少在新聞報道之後數天。
但有更多時候,若要揀個地方逛逛,石硤尾肯定乏人問津。但我卻不以為然,在該區工作了六個年頭,愈發鍾情這區。容我試試介紹三個地方,一起來一趟天地人復和之旅。
行程第一站,在午後黃昏從南山邨出發,沿着大坑東道,慢步踱向城市大學。這段短短十分鐘的路,會給你的眼睛做個spa,因為舊區的樓不高,兩旁均有藍天映入眼簾。走畢,我們一起停下來,反思一下屏風樓林立的我城,是否奪走了大家仰望藍天的權利。再深入一點,亦可提提消失了的「街影法」或別國的「日照權」。
感受完空間,再來經歷時間的更迭。這個活動叫「收養一棵樹」,地點可以在大坑東遊樂場。那裏綠草如茵,除了一個足球場,還有數個欖球場。不過,我們的眼目大概會停泊在球場旁邊一棵又一棵的樹上。尤其在春回大地的時候,那裏的木棉樹,光禿禿的樹枝上卻紅花怒放。在這些俗稱「英雄樹」下,不少識途老馬均會跪下來──不,不是跪拜英雄,而是拾起一朵朵木棉花,井然有序的拿來曬。你或許早已知曉,木棉花是我們「五花茶」其一材料。除了和老街坊搭訕,你可以花一年時間預備,每個月都替木棉樹拍一張照,一連十二張,並列起來細味箇中變化。其實,我們大可在自己的社區挑一棵樹,依樣畫葫蘆,每月親一親,替其拍張照。這個活動,可以是人與大地復和的開始。
第三站叫「靜」,地點在聖方濟各堂。這個揉合中西建築風格的聖堂,在石硤尾迄立了逾半世紀。現時仍對外開放,朝六晚六,不管你宗教背景,就算無神論者,也可走上二樓的座堂,獨霸一張木櫈安靜下來。這裏,我們可花一小時思索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我,究竟為了甚麼而活和為誰而活。
到四站了,我們……不,還是由你接力提議吧,由你所居住的一區說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