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英華書院在一八二七年建立了小堂(chapel),勉力凝聚並培育信徒。當書院在一八四四年遷往香港時,一些學生也隨校而來;其中包括學生信徒,例如後來承當牧職的何福堂,他們構成了香港的最早華人信徒羣體。
至於未有隨校遷移,依舊居留在馬六甲生活的信眾羣體,則未有資料記述他們的數量及去向,或教會與信仰生活的延續。恆河外方傳道會立足馬六甲三十年,在艱辛情況下為福傳中華貢獻良多,可是留在馬六甲的工作成果,無可追溯。
美國衞理宗在十九世紀末開展前往馬來半島宣教,於一八九八年來到馬六甲;那時英華書院已經遷離半個世紀了。然而衞理宗傳道十年之後已經成果纍纍,需要建造教堂。一九零八年衞理宗於貼近英華書院舊址街區的對面位置,建立Kubu Methodist Church。這所教會設有英語、華語、泰米爾語聚會;顯示已經凝聚得相當數量華人信徒。
隨後這三個語系的信眾都持續同步增長,結果英語信眾在一九五四年自立而遷離,另外組成 Wesley Methodist Church,華人信眾在一九五五年亦自立而遷離,另外組成「馬六甲基督教衞理公會」;於是泰米爾語信眾留下來沿用根源教堂,教會改稱 Tamil Methodist Church。三間教會相距不遠,是馬六甲舊城最顯眼的基督教堂。
米憐曾經擔任主任牧師三年的「基督堂」,原本歸屬荷蘭歸正教會。當英國在一八二五年正式接收管治馬六甲之後,「基督堂」就轉而歸屬「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無論如何,教會在這時期旨在服務歐洲人,未有其他外展傳道事工。至二次世界大戰,一九四二年馬六甲被日本佔領期間,倒能開始泰米爾語聚會及華語聚會。堂會現時由華人牧者負責日常堂務,會眾主要是華人及泰米爾裔。
俗稱「堅浸」的「香港浸信教會」,在英華書院遷至香港的一百二十年之後,於一九六四年來到馬六甲植堂佈道。福音堂至一九七三年成長健壯,正式成立為「馬六甲浸信教會」。這可說是香港教會對馬六甲的回饋。
區伯平(撰文、拍照、繪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