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人才往四方


2946 期(2021 年 2 月 7 日)
◎ 福傳中華踏腳石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馬六甲福音站的核心項目無疑當屬「英華書院」,這是一則結合普通學校、出版社、印刷所、神學院於一體的文化教育企畫。凡參與倫敦傳道會「恆河外方傳道會」的宣教士,都需要先到這裏來,學習中文和熟悉中華文化。書院在一八一八年底開始建設校園,至一八二零年建成,正式對外招生開課;然而米憐早已在指導陸續而來的新同工學習。

  直至一八二二年他離世的七年間,米憐先後督導不下十名宣教士;其中大部分都因事奉觀點上存有分歧而出離馬六甲,然而都成為建立其他福音站的種籽。列寫他們到來的日子和事奉的去處,更能清晰一覽。

  1815 Claudius Henry Thomsen 湯生 (星加坡)

  1817 Walter Medhurst 麥都思 (檳榔嶼 - 巴達維亞)

  1817 John Slater 史賴德 (巴達維亞)

  1818 Samuel Milton 美爾敦 (星加坡)

  1818 Thomas Brighton 貝敦 (檳榔嶼)

  1818 John Ince 恩士 (檳榔嶼)

  1821 James Humphreys 宏富禮 (Riau 印尼廖內羣島)

  第一位獲益於「恆河外方傳道會」馬六甲福音站的宣教者Thomsen湯生,是一場意外聚合。當荷蘭和英國興起海權足以傲遊四海時,兩國教會的世界視野亦隨而擴闊,以至冒起一股海外宣教熱潮。英國在一七九二年產生「浸信會異域廣傳福音會」,算為新教第一個差會;緊接在一七九五年組成了「倫敦傳道會」,一七九七年成立了「荷蘭傳道會」。

  湯生是丹麥人,原本由荷蘭傳道會派遣到荷蘭早前佔治的馬六甲,旨在向馬來人傳道。然而那時馬六甲正由英國代管,湯生按處境見步行步,轉而投向倫敦傳道會。其實米憐比他只早四個月抵達馬六甲,卻已經迅速安頓,能夠開辦義學及出版月刊。於是湯生來到米憐初建的福音站,至一八二二年參與星加坡福音站的印刷出版工作。

  這項不期而遇的服務,正是馬禮遜催逼各方、出錢出力建立英華書院的目標之一。他孤軍一人在廣州前線奮鬥多年,急欲適切地培訓新到工場的宣教士,不單限於倫敦傳道會的同工,也服務所有其他宣教者。馬六甲福音站剛起步,就呈現這項佳話。

  區伯平(撰文、拍照、繪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