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的社會,怎可能有健康的個人?


2931 期(2020 年 10 月 25 日)
◎ 牧心世情 ◎ 蒲錦昌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可二17上)

  近日,葵涌邨有一家庭,媽媽因照顧剛滿二十一歲由院舍回家的自閉症兒子,承受不住沈重的壓力,結果殺害了兒子,之後企圖自殺。我看到這段新聞以後,心裏一直不安,不單只因為有熟悉的同工在該處事奉,我自己也在該區的學校擔任校董,而且,更因為在一個被認為最能承擔保護個體的社會基本結構——家庭中發生這樣的慘劇。

  這個悲劇的發生,我們可以怪責那個做媽媽的嗎?我們又有沒有責任呢?一個富裕的社會對於弱小者又提供了甚麼樣的支援呢?明顯地,我們的社會漸漸變成了追求高GDP(國內生產總值)卻不是追求幸福的社會,冷漠而非友善的社會,病態而非健康的社會。

  不被這樣的社會同化而變成對他人的死活無感,首先要清醒地看周遭發生的事情,建立起「好撒瑪利亞人」的心態,感覺到他人的事和自己有關,要合力醫治社會的疾病,建造更美好和健康的社會,保障個人的生命和幸福。

  有人願意做好撒馬利亞人,出錢出力、照料傷者,而非做祭司和利未人,找種種藉口逃避對他人的責任,那麼,社會才會成為有情有義的社會,最弱小的個體才可能在這樣的社會生存下去。並且,上主將會賜福這樣做的人。「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太二十五35-36)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