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孩子學樂器,往往只為增加升學本錢,少有以培養藝術品味、美感教育為目標。據聞有看重學生擁有「一技之長」的學校,甚至不把學習鋼琴計算在內,嫌彈琴太「普通」,真是對音樂大不敬。
如果師長能讀一讀日本繪本作家伊勢英子的《大提琴與樹》,或者會得到啟發,明白該如何培養孩子藝術欣賞的能力。伊勢英子是是出色的插畫師,早前介紹的《海之生》就是由她繪畫插畫,而這一本圖文均由她一手包辦。
主角的爺爺在森林裏種樹,爸爸則位提琴製造工匠,用的材料有來自爺爺栽種的樹。爸爸把造好的大提琴給音樂家送貨那天,把主角帶同前去,他聽到音樂家稱讚提琴的音色像森林在低語。後來,音樂家邀請父子倆去聽演奏,從那天起,主角愛上了提琴音樂。後來,爸爸親手造了一個兒童專用提琴給他,讓他學習拉大提琴,音樂家和爸爸離世了,主角都沒有離開過大提琴──他不是音樂家也不是提琴工匠,而是一位教小孩彈奏大提琴的老師,他那把提琴在學生手中,繼續發出有溫度的聲音。
故事很平淡但充滿詩意,作者用水彩畫出森林的參天古木,畫出斑斕的音樂顏色,配合那如詩的文字,讀來極有韻味。尤其喜歡她描述音樂家彈奏巴哈:像拂過森林的風,像潺潺的溪流,像人們的禱告……音樂跨越了時間,將一切網羅在一起。寫得那樣具體而細膩,耳畔彷彿傳來陣陣樂聲。
書中一段,寫主角林間漫步,在雪地裏看到一個樹頭,上面年輪清晰可數,他一圈一圈數,想:被砍的樹哪裏去了?會否變成樂器?
人與樹都會變成過去,惟有音樂,透過樂器永存人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