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神學教育的危機與契機


2913 期(2020 年 6 月 21 日)
◎ 教會觸覺 ◎ 何善斌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農曆年假期間新冠狀肺炎疫症爆發,神學院陷入停課停擺的危機。當社會鄰舍人心惶惶,搶購口罩,不斷思想生死的問題;不能自由與家人友人交往,我們問︰甚麼關係是必需?甚麼是次要?生存為了甚麼?這麼多關乎信仰與神學反思的問題的危難處境,神學教育反而更顯合時。因此,我們決定停課不停學;由二月七日到如今,信義宗神學院的教學和早會,都沒有停下來,一直在網上進行。

  理念正確,但實踐網絡教學時,仍感到困難重重。但在這困難的環境中,我倒體會信、愛、望對神學教育的重要性: 信心敬拜、教、學互愛,及忍耐而生的盼望。

  首先,用網絡上課,大家就更將注意力放在螢幕上老師的小方格,同學間彼此相望的機會就更少了。要做到生命轉化(transformation)而不只是信息傳遞(information),在沒有面對面的疏離處境下,是很大的挑戰。今學期我教聖經希臘文,每堂都有練習,不能面對面就更容易流於資訊傳遞而已。

  面對生命轉化的挑戰,我由自己做起︰在班中開始時,從原文觀察到的亮光,跟同學分享神的話。除了我自己分享外,也邀請同學們分享。結果令我喜出望外,他們看原文後的分享更反映神的話語在患難中的合時鼓勵。

  此外,神學院的網絡早會也有很大作用。網絡早會將我們連結一起,一同禱告敬拜。我們也在復活節期間製作《聖周默想2020—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幫助信徒們在我們家居隔離、孤單的困境中,更深體會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的掙扎,因信父神而學會順從。

  因着信的羣體敬拜,是生命轉化的關鍵。

  

  其次,我每天只用兩小時對着電腦教一科;但對學生而言,他們很可能在那天要對住電腦六小時,上三科;平時在校園,課與課之間有空走來走去不同的課室,轉換環境,網絡教學卻要坐在同一位置,對着同一個電腦六小時!相反,我則較容易忘記下課時間而過時,或忘記中間的休息時間,令同學疲憊不堪。

  面對這困難,老師與同學實踐互諒互愛,雙向學習(林前十二22-26)。我們善用通訊應用程式作溝通。班長成立了一個全班二十多位同學的whatsapp羣組,學生們上課後會在當中、或透過班長作回饋。在課堂後的whatsapp羣組中,我更快收到學生的回饋,明白他們的處境,作出進度上的調整;另一方面,我也能持續提醒他們溫習的方向。未幾,同學們澄清了一些對聖經的誤解,更明白學習原文對日後講道和教導聖經的重要性。

  包容與忍耐的愛,反而令我更有動力去教,他們更有動力去學習。

  第三,是初期難以追上的同學,在網絡學習中遇到的挫折更大。語言本是陌生難學,在網絡上,我常見到學生們一邊上課,一邊要吩咐孩子們做事情,或要做家務,常被家人活動打斷他們的學習。兩次測驗後,有些同學感到沮喪,沒有盼望學好新約原文。

  面對這困難,我最欣賞同學們的自發行動,在患難忍耐中,生出盼望(羅五1-5)。家居客觀的限制,不能改變。但他們卻自發成立了不同的學習小組,在課堂以外連繫溫習;我最感動的,是一些學希臘文較快上手的同學,願意與未能追上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或在線、或在宿舍、或在校園較空曠的地方,分享背記和學習文法的心得,一同研究翻譯練習中不同翻譯引發的神學討論,在宿舍也常聽見誦讀希臘文的聲音。

  在不能專心學習的家居環境,同學們彼此相顧,令在後的重拾盼望,後來追上。

  在疫情蔓延、人心四散沒盼望的時候,推動我作好神學教育的正能量,不是自己的主觀情緒或無窮盡的好勝爭議,而是對主再來的盼望,向祂交帳的忠信,並信仰羣體(包括老師)忍耐包容的愛心實踐。

  何善斌(信義宗神學院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