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用語上,我們不易察覺緬甸的轉變。例如,一九八九年,緬甸政府已將國家名字從Burma 改為 Myanmar,首都仰光從Rangoon 改為 Yangon。此外,某些城市、河流和街道的名字也改了。緬甸政府認為昔日命名是英國殖民政府的命名,所以,已獨立的緬甸不應仍受殖民思想主導。改名被視為一個解殖過程。查實,類似改名字的做法也在曾被殖民國家發生。例如,印度的孟買從 Bombay 改為Mumbai、清奈從 Madras 改為Chennai。其實,香港曾有一個討論。例如,皇后大道要改嗎、瑪利醫院要改嗎、英皇書院要改嗎?
緬甸另一個值得留意是首都一事。很多人會認為仰光是緬甸首都,但查實,政府已將政府辦公室遷往內比都(Naypyitaw),距離仰光北面約二百四十英哩。最初,政府稱內比都是行政首都,但於二零零六年七月十二日,政府宣告內比都是緬甸首都。遷都不是新事。例如,印尼政府宣告計畫未來十年遷都,因耶加達太擠逼。但令人不舒服的是:緬甸是一個貧窮國家,遷都所牽涉的巨額費用是否更適合用在改善人民生活上?此外,新的首都沒有甚麼旅遊景點,也沒有居民。那麼,新的首都何以吸引其他人在那裏生活呢?有人說,內比都是為將來的緬甸,但對當下漠視的將來只是謊言。說回來,為何當時緬甸要遷都?
一. 當時政府認為仰光政府受海外勢力監控,並認為有政府人員將國家祕密向海外領事洩漏。所以,遷都是要斬斷這種可能性。
二. 仰光靠近海岸。政府認為若美國軍事干擾,緬甸的防衞力就崩潰了。事實上,一九八八年人民革命時,美國海軍曾侵入緬甸海域。
三. 內比都的位置可連繫印度、泰國和中國,並控制主要河流。此外,它又靠近不同族羣地區。
四. 傳統上,遷都代表一個新時代開始。當時總理丹瑞(Than Shwe)視自己的權力就像昔日皇族一樣。像昔日皇族一樣,丹瑞在內比都興建一座佛寺。某程度他視自己代表彌勒佛。事實上,內比都的意思是皇家首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