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


2908 期(2020 年 5 月 17 日)
◎ 教會之聲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二零一九年的社會運動,將教會自二零一四年雨傘運動存在的張力再一次激發出來,隨後在二零二零年一月底的新冠病毒,使教會的恆常生態徹底改變,連最基礎的主日公開崇拜也在三、四月中逐步暫停,連同團契小組等聚會大部分改以網上進行,這兩件事至今尚未完結,政治爭拗和經濟受挫的影響會持續影響未來十年的香港教會,前路會怎樣?

  當我們論述將來,其實是總結過去,因為我們對未來的期盼,一定要按過去的經歷演譯,眼望將來,有兩件事值得我們深入考量:

  一、世代之間團結

  自五十年代,很多教會自內地南下,當日南下的領袖今天已接近百歲高齡,而由他們栽培的領袖也在七十歲左右。現時在教會擔任教牧同工和執事的六十多歲領袖,也開始從一線退到二線,而未來十年將會是由七十至八十年代在香港出生的教牧和執事擔大旗,而現時教會的張力,正正是因為七十至八十年代出生的領袖,與於九十至零零年代出生的教牧和信徒有着背景上的差異,九十至零零年代的那一代,自出生開始就是活在社會爭拗、移民潮、回歸、經濟和生活倚賴內地和金融風暴等等的事件中。教會的未來很大程度是看三十至五十歲這兩批年代不同的教牧和信徒領袖怎樣攜手合作,年長的一代不能再要求新生代仿照他們過去的做法,而新生代又要體察到上一代的好意。我的牧長當年常常勉勵我們,在九七回歸大時代,站穩傳道牧養的崗位。同樣,人才要時間栽培,架構要時間重整,善用未來十年二十年,世代之間團結起來,自然會更新成長。

  二、面向香港市民的神學

  我們要建構並實踐一套本於香港處境的實用神學,香港教會過去的神學發展多以傳統神學學科為基礎:聖經、教義、牧會技能如講道、佈道、栽培等等,這不是不好,而是要多走一步,要先深入分析和瞭解當下香港人的喜怒哀樂,香港市民擔心的是甚麼?盼望的是甚麼?在目前困境中他們有甚麼選擇等等。五十年前,我們的前輩能對應到六十至九十年代香港市民的需要,於是教會發展蓬勃,而今天的香港人活在一個獨特處境中;在一國兩制之下,有太平山山頂的精英主義,也有中環價值和獅子山精神、自由物慾享樂消費,今日是各有所求各自爭取不同價值的世代,我們要向香港市民分享福音的好處,必須先建立一個神學的框架,瞭解他們的身、心、靈的實況需要。香港教會和神學院要構建一套可以承載香港人的神學,以生活意義和價值取捨為核心,以讓香港市民覺得教會是明白他們的,他們的悲喜困難罪疚快樂,都可以在教會中找到釋放和安慰。

  教會要世代之間團結,我們要面向有血有肉的香港人,常倚靠上帝,努力同行。

  張振華(香港信義會監督)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