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進路進行探討
第 2908 期(2020 年 5 月 17 日)
◎ 要聞
今日閱讀的聖經正典經由歷史形成,被排除在正典以外的部分經卷統稱為《次經》,至今仍為不少人所閱讀研究,信徒又是否可閱讀呢?蔗民學堂已於四月二十九日晚上在Facebook舉行「次經:亦正亦邪?可有可無?」講座,由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副教授張雲開老師主講,他從歷史進路探討次經的發展。
「我認為新教不使用次經是歷史緣故。」張雲開老師指除了教義討論,歷史進路對次經的影響不淺。他指出,今日仍有不少人會閱讀次經,如聖公會《公禱書》及循道衞理宗、信義宗的經課選讀中均含有次經內容。他提醒次經並非偽經,在新教神學上稱為「Apocrypha」,稱為《旁經》更為合適。
《次經》共有十八卷,惟公教和正教的次經各有不同。他指出,新教印製的聖經由一五三四年《路德聖經》至一六一一年《欽定譯本》,一直都含有次經,至一五六三年《三十九條信綱》始提出次經不作建立教義,並於一六四七年《西敏斯特信條》剔除次經,「當時已對次經無好感,加上印刷費用問題及教義爭議問題,影響到海外宣教士的中文聖經內容。」十九世紀初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因經費問題不再印刷次經,受宣教士影響,中國教會不讀次經,傳至歐洲亦無次經。
「正典聖經是形成的,不是爆出來的,一旦形成也就定型。」張雲開老師指,正典的形成期於公元前三百年至公元後一百年的猶太人歷史,當時分散令本土語言式微,並為猶太人帶來身分認知問題,第二聖殿時期猶太人以希臘語的作品應運而生,包括《七十士譯本》,並成為初生教會的《聖經》。
他續指,當時希臘語作為通用語言,也成為新約語言,教導引用內容時仍用《七十士譯本》的舊約,直至進入四世紀後,《新約》和《七十士譯本》組成了《聖經》。「《七十士譯本》並非一本書,而是猶太人聖典和第二聖殿後期重要典籍,是希臘語譯本的冊頁書(codex)抄本統稱。」
「基督宗教各宗正典內容對《次經》內各卷書的態度不一致,是因《七十士譯本》對次經不穩定所造成,不同地區的譯本各有不同。」他續言,基督新教在十六世紀拒絕《次經》的正典地位,該種思想源遠流長,而非宗教改革時期討論教義時發生,更多是因歷史演變而成。後來,俄利根出版的《六欄聖經》(Hexapla)對不同譯本作修訂符號,讓後來的學者可作對照,從此令希伯來聖經地位高於《七十士譯本》。
他續提到,君士坦丁大帝信主後,下令優西比奧抄寫五十份《七十士譯本》給教會,令《七十士譯本》在第四世紀成為教會使用的聖經。耶柔米續以希伯來文為藍本,將聖經翻譯為拉丁文《武加大譯本》,成為西方天主教的正統聖經,並將希伯來正典未包含的經卷統稱為《次經》。最後於一五四六年天特會議按照《武加大譯本》的內容,剔除部分內容,且不另立欄目。
他續簡述次經不同經卷的內容,包括馬加比一至四書、猶滴傳、多比傳,「《次經》對新教基督徒不具正典地位,但卻仍然可讀。」他總結說,馬丁路德自身對次經有好感並且會閱讀,因此不需要將教義討論看得太重,信徒仍可作旁經有助更深了解信仰。
編按:2020年5月19日曾進行修訂。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