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年輕人,社會慣用將來式。
我們會說,他們終有一天接棒,成為未來的主人翁。言下之意,這羣仍未育成的棟樑仍需栽培,若要貢獻,只可待到明日之後。彷彿,年輕人的今天沒啥價值!
但是有些事情,看在今天經已成年的我,倒會反過來佩服年少的我。昔日的我可以從容地跟陌生人打開話匣子,例如當我獨個兒上茶樓,也會跟同坐一桌的老人家閒聊起來;或者回家跟看更打招呼,偶爾亦會寒暄幾句。可惜,昔日我對他者門常開,今天卻變得不常開了。
所以,當我讀到以下一番說話,不禁即時產生共鳴,「我們不能只說青年是世界的未來,他們也是現在,正在以自己的貢獻來充實這個當下。」
寫的人是教宗方濟,他去年以青年為題出版了《生活的基督》一書。套用在香港的當下,這話仍然合適嗎?現在香港年輕的一代,有否貢獻社會,甚至啟發了年長的一代?
我想起「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坊間已有不少學者借用來描繪新生代的精神面貌,亦即安定繁榮以外,年輕人更嚮往自由、平等、保育以及個性表達等等價值觀。過去數月的社會運動,上述非物質性的追求可謂表露無遺。我無意醜化或美化年輕人,但只要你曾走過現場,不難察覺他們堅持「齊上齊落」,這是一份久違了的社羣感覺,跟一向強調競爭兼且個人主義橫行的香港截然不同。這本為美的事,卻現暗湧。其中一個吞噬人心的巨浪,是恨。例如,「加油!」的口號,近月已不住變奏成憤懣的口號!
手執《生活的基督》,讀到一點重要的提醒。教宗說,「新」在希臘文中也可譯成「年輕」,所以當使徒保羅在哥羅西書勸勉眾人「穿上新人」(即要「更新」,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其實也在描述一顆「年輕的心」該當如何。教宗一言蔽之,解釋「真正的年輕」,就是「擁有一顆能夠愛的心;反之,凡是使我們與他人分隔的,都會令心靈衰老。」
願我們一起持守,永保心境年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